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鲁迅与萧军、萧红友谊深厚,双方互通书信有50多封。关于鲁迅与萧军、萧红来往信件总数,1946年许广平编辑出版的《鲁迅书简》统计为54封,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年版《鲁迅全集》统计为53封。以上两种统计,萧军本人的回忆和著作与相关文献说法不一,但都没有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核对相关资料,本文确认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统计的误差出在许广平、王仰晨对1935年3月底到4月初鲁迅致萧军的三封信的统计上面。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来,鲁迅给萧军、萧红信件总数可以有53封、54封、55封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文化整体视野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整体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生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保证,与现代制度、现代生产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在这个文化整体中,只要有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难以为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苏俄的影响下,文化思想界和政治革命家对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认识上发生改变,整体文化变革出现裂痕,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危机的出现直至失败.  相似文献   
3.
4.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5.
伦理道德的现代化,是五四新文化“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伦理革命的形成原因,人们往往归因于新文化运动,这是不够全面的。新道德的出现更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后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的历史要求,这是五四新道德生成的直接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五四”新道德的争论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倾向,指责新道德缺少形而上建设是错误的,但是仅仅肯定“五四”形而下建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五四”新道德在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既注重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义和个人主义,又突出新道德的现代理性和超越精神,它是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向度展开的双重建设。  相似文献   
7.
8.
近几年来学界在积极反思1980年代文学启蒙主义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读、否定启蒙的错误倾向,这对当前的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980年代文学具备了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它的启蒙理性和人的尺度及其局限,继承启蒙的批判精神和理想并推进当代文学未完成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延安时期曾多层次、多侧面地论述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和"鲁迅精神"。毛泽东延安时期的"鲁迅论"从新民主主义的角度确立了鲁迅的历史地位,将鲁迅及其精神限定在党派政治和现实斗争的需要中,带有极强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