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人吴守忠所纂《三峡通志》中收元不伐、刘克庄诗各一首,佚名碑记一篇,为《全宋诗》、《全宋文》及诸家补遗所失收,可据以辑补。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卓氏藻林提要》曰:明卓明卿撰,明卿字征甫,钱塘人。万历中由国子监生官光禄寺署正。是编采撷类书,分门辑录,颇有简择,而取材未富。谈迁《枣林艺篑》谓是吴兴王氏之本,明卿窃取之。考明卿尝攘张之象《唐诗类苑》刊行,则是说似亦有据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3页)  相似文献   
3.
《全宋诗》著录诗人不下九千人,收录诸家诗作,既据传世本集,又参阅大量笔记、方志等文献,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通过相关文献比勘,可以举出15人的重收诗23则,并考辨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水志书不仅是舆地之学的第一手资料,在保存历代题咏方面,也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但由于其史部属性及稀见等因素,古文献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尚显不足。以《中华山水志丛刊》为中心,参稽"丛刊"之外的部分山水志,把《全宋诗》《全元诗》作为研究样本,可以发现山水志书在宋元诗汇纂过程中,其对新作者及佚诗的发现、已知作者佚作的辑补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研究者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茅坤对曾巩"曾公凡为佛老氏辈题文,必为自家门第"的评论,思想渊源来自于宋儒吕祖谦编撰《宋文鉴》时与朱熹达成的有关佛老文字须得"义理之正"的共识。真德秀在《续文章正宗》中专辟"寺观"一门,亦以欧、曾之文为正宗。两部选集共同确立了曾巩"佛老题文"坚守儒家义理的范式地位。从索绪尔的"差异原则"理论来看,曾巩"佛老题文"中虽有对佛老之徒的赞誉,但其言语的"所指"实际是对儒门不振的焦虑,正如王应麟所说:"南丰所为称学佛者,将以勉吾儒也。"  相似文献   
6.
压卷,本义为开卷第一篇。压卷意识是中国古书通例之一,四部典籍的编次,皆需直面以哪一部分内容冠首的问题,而尤其以排比单篇诗文而成的诗文集最具有代表性。在通行的先赋后诗、先古体后近体的文集编次体例之外,唐宋文士往往会以诗文集中最特出的篇目冠于集首。唐人进士行卷或投谒的小集,尤其注意卷首的安排,以期先辈开卷即能看到自己的代表作。唐宋文集压卷的功能因编集的意旨而有所分野,或明学问之渊源,或明出处之大节,有时揭举王言典制以“尊重事”,有时则对家学及生平重要交游表达纪念。压卷实质上是一种强化或是突破文集内在秩序的行为,是唐宋文集体例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临安陷落后八年,南宋画院待诏李从训之子李鹤田重游临安,这是南宋遗民文化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此举意在凭吊故都,寻访旧友,其间与汪元量同过孤山,且作有述怀诗《钱塘百咏》.李鹤田从庐陵动身时,刘辰翁有饯行诗;从临安归庐陵时,周密、林昉、阎宏、姚燧、张广微等人皆有诗赠别.诸诗皆保存在《(道光)吉水县志·艺文志》之中,其中周密《赠李鹤田供奉》十首是周密本集《草窗韵语》及《全宋诗》失收的佚诗.李鹤田的临安之行牵动起多位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诸人往复酬唱,抒发黍离之悲,诗中寓含着师法少陵以诗存史的诗史心态.  相似文献   
8.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著录作者九千余人,然因书成众手,于作者列目有“误置”的情况。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辅以相关文献的比勘,可总结出其中有误引原始文献、一人误分为二人、本无此人而误列、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等类型。从引证文献角度,可分5类23则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全宋文》及诸家补正之外,仍有数量可观的两宋佚文全篇或片段散落在传世文献之中。通过以方志为主体的文献调查,可据以辑补两宋佚文15则。诸文或为两宋名家如余靖、蒋之奇、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集外佚文,或为两宋帝王御制赞铭,或为《全宋文》未著录作者之文,皆有资于作者生平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