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中英两国格律诗的韵律在语音维度能够呈现出一种共通的特性,这一特性可使用语言学当中的"标出项"概念加以扩展来进行说明.将这种特性延伸至中国新诗"非格律韵律"的探索和实践,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尝试建构新诗韵律理论,并达成将韵律与意义两个维度对接的效果,以期在新诗韵律研究与实践层面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诗人努力重建中国新诗格律诗体的背景下,林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探寻能被广泛运用的格律诗节奏模型。经过长期的诗歌实践和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回顾与总结,林庚提出了“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的格律理论。林庚的探索过程和研究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半逗律”与闻一多的“音尺”说及卞之琳的“参差平衡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半逗律”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归纳是不完全的,运用于新诗也存在过于严苛的问题,节奏划分上有较大的主观性,这使得“半逗律”无法成为约定俗成、广为大众认可的格律模型。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最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的问题,我们认为其核心是隐喻。本文首先探讨穆旦的隐喻的一类特殊现象,就是结合"思想"与"感性"的隐喻手法,或者说"抽象观念的拟人化"问题;其次我们将把讨论题扩大到穆旦的全部隐喻中,也引向穆旦本人对隐喻的一些认识之中,这种认识简言之就是消除事物之间的范畴界限并实现内外世界的呼应;我们还探讨了穆旦的某些隐喻运用的消极后果:他的某些隐喻在事物的范畴之间过于频繁地跨越,导致了感知上的凌乱,也给人们运用隐喻留下了教训。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包括<穆旦诗文集>、<蛇的诱惑>等书在内的几种比较重要的穆旦作品集,在说明穆旦诗作的刊载出处和其依据的版本方面都有较多的错误和疏漏,过去很少被研究者注意到.文章通过核对大量民国时期的刊物和穆旦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几本诗集对这些错误和疏漏予以说明、更正和补充,并认为穆旦某些诗作的不同版本对于我们研究穆旦诗歌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应当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在今后的穆旦作品集中得到清晰的呈现和准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穆旦所撰的《〈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和穆旦本人的创作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诗歌的隐喻表达之上。最能全面概括穆旦的隐喻的感性特征的,是穆旦在文中提出的“消除事物之间的界限”并实现“内外世界的呼应”的主张,这也是穆旦在隐喻表达中体现出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的核心特征。这种理念实现了观念、语境的互相转化以及内外世界的交流,它还让一些简单的意象下蕴藏着历史与生命的力量。这些特征让穆旦诗歌的感性特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在现代汉语诗学中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50年代以后至今的新诗理论中,诗歌音乐这一维度被严重地忽略了。当代新诗批评在音乐问题上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新诗理论在格律(尤其是节奏)问题上遭遇了瓶颈。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重新理解节奏的基础——即重复;也必须重新认识那些在自由体新诗中被有效地实现的节奏手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新诗的停顿、分行、语调诸层面,以期新诗的音韵研究能与旧诗音韵研究构成"错位竞争",开辟其独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诗歌多样化的文本特质和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