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程侃声(1993)亚洲稻籼粳亚种六项形质性状鉴别方法,对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籼粳性状分化的调查研究,了解作为栽培稻近缘祖先种的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的籼粳性状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各生态类型在叶毛、穗轴1、2节长、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上已有籼粳性状表现的差异,在同一性状中各生态类型群体上表现也有差异;有的性状(叶毛)在同一植株不同生育期也表现出籼粳的差异。因此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着籼粳性状的结构基因,性状上的籼粳差异是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的结果。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可能同时起源于野生稻,不存在基本型与变异型问题。  相似文献   
2.
1981年以来,我们开展了野生稻资源繁殖特性和繁种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稻属不同群的野生种,其繁殖特性有较大差异,光周期敏感性,以 sativa 群最强,officinalis 群范围较宽,混杂群的云南疣粒野生稻不感光。小穗育性从高可育到高不育。南宁是适宜于野生稻繁种的地点之一。始穗期用孔径小的尼龙丝网袋,套袋并插竹杆作支架的繁种方法,对提高野生稻繁种收种产量作用显著,可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