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介绍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关于情感与对象关系的论述,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了鲍山葵对情感与感觉、主体与客体、艺术的物质媒介作用和认识在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鲍山葵“使情成体”这一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一些同志在“人”的问题上提出的一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文章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人和人的本质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存在丧失和复归的问题。因此“人的本质丧失—复归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就我国一些哲学教科书中有关感性认识的论述提出几点质疑,以期引起讨论。 一、在我国一些哲学教科书上说:理性认识的特点表现为一系列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感性认识则只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在这些教科书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概念,都只是用于讨论理论思维的。那么,在感性认识中,是否存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的成分和过程呢? 我认为,对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概念,不应作过于狭隘的理解。恩格斯曾经指出:“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狄多的类概念:四足动物和二足动物),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的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