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俄国大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于一八八○年出生在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华沙大学的教授,母亲、外祖母、姨妈们都是作家和翻译家,外祖父是植物学家,曾任过彼得堡大学校长,岳父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门捷列耶夫。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而且养成爱幻想的性格。他五岁就会写诗。一九○四年,处女诗集《美人集》发表后,他一举成名。人们评论这些诗是“美得惊人又朦胧得惊人”。后来出版的主要诗集还有:《雪的假面具》、《可怕的世界》、《卡门》、《祖国》等,此外还有不少的诗剧。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俄裔美国诗人,1940年出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年青的布罗茨基曾因才华出众,受到英国名诗人奥登、俄苏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称赞与指导。他于1972年被迫离开祖国,流亡奥地利、英、美等国,1977年入美国国籍,197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员。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间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显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是近年来世界文学中最突出的大事之一。因为这是一位俄罗斯出身的诗人登上世界诗坛之巅,首次因诗作荣膺此奖。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对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已开始重新评价,以便让他的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革命前的俄国评论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莱蒙托夫的创作是一种模仿性的创作,是西欧文学巨大音响的一种回声,他们处心积虑地在英法文学作品里搜寻莱蒙托夫的诗歌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原型,说莱蒙托夫作品的主人公是西方名著的苍白的复制品。  相似文献   
4.
一 晚年的屠格涅夫,虽多次声称不再提笔写作,可是办不到。他继续观察思考,努力理解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他晚年的写作,特别是小说《死后》、《梦》等,显得奇特而矛盾,流露了怀疑与痛苦的情绪,不如五、六十年代那么明朗。可是我们要想到:他晚年过着孤独的生活,又患了不治之症,经常想到死这是很自然的事。综观他的全部创作,与其把他的精神面貌想象成愁苦不堪的样子,不如把他看作一位虽然在垂首沉思,但眼睛里尚未熄灭青春之火的明哲长者。屠格涅夫说过:“有黑暗,光才有了亮色。”此话给人启发。也许,正因为有了暗色的背景,他垂暮之年的艺术作品读起来才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曾有过这样一个诗派——“自白派”。它在六十年代昙花一现,却“给人们留下光辉的、大胆的语言和绝望的思想活动”。主要待人有罗厄尔(1917~1977)、普莱斯(1932~1963)、贝里曼(1914~1972)、塞克斯顿(1928~1974)等。他们诗方超群,情感真挚,有自我表现的强烈冲动,他们独特的风格与传统诗歌的沉闷与保守主义背道而驰。这一诗派是继“垮掉派”以后美国诗坛又一股新风,“自白热”的带头羊,具有时代活跃的变革精神。而当时普遍存在的追求自我解放的新潮流精神,是与政治动乱(反战示威、学生运动、黑人暴动等)的跳荡脉搏息息相通的,因而又具有与之  相似文献   
6.
凡读过屠格涅夫的小说的人,大都会为他笔下人物生动美好的形象所倾倒。屠格涅夫为刻画人物形象所作的心理描写,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屠格涅夫心理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先看《贵族之家》的最后几行:据说,丽莎去远方一座修道院修行后,拉夫列慈基拜谒过那修道院,——并且看见了丽莎。当她从一个唱诗班席位走向另一个唱诗班席位时,迈着修女的匀速、  相似文献   
7.
勃洛克(1880—1921)是本世纪初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俄国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作为最享盛名的象征主义大师给整个现代诗歌以巨大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俄国“整整一个诗的时代。”(《俄苏文学评论集》)327页,莫斯科版)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诗坛的领袖”,他“提倡象征派诗”,(《现代文学讲演集》365页)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美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