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孟子·公孙丑上》有这样的话: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其中“吾不惴焉”一句,从汉代赵岐以来,不知费了多少训诂学者的笔墨.赵岐《注》:“不当轻惊惧之也.”连同上文,赵岐的意思是,自己理亏,即使对待一个普通人(“褐宽博”者).也不应轻易侮慢,使他惊惧.金代王若虚认为“不字为衍”(转引自焦循《孟子正义》),清代王引之认为“不,语词.不惴,惴也”(见《经传释词》),他们说法虽然不同,却都是说原文应该去掉“不”字来理解,意思是连一个普通人也畏惧.清初顾炎武说  相似文献   
2.
0.0 这里所说的个别现象和歧解现象,是指由于语言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产生的个别现象和由于研究者对一些语言事实存在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同而产生的歧解现象。它们对于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历时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讨论古代汉语语法中的这种个别现象和歧解现象,分析它们的重要性,并就与此相关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1.0 在语言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存在着大量的个别现象。产生个别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次词语的错用,一次书面上的笔误等等,都会造成个别现象。在语法研究中,人们常常忽略个别现象,认为那是校勘学等方面的事情,对一般语法无关紧要。其实,如果是因为语言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而造成的个别现象,那就不仅不应当忽略,而且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原则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对语法与语义、共时与历时、普遍与特殊、现实与可能等问题,结合古代汉语语法,明确提出并阐述作者的看法.一、语法与语义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说话者把信息传递出来,听话者接受这些信息,交相反复,达到交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说话是个人生理和心理机能的错综复杂的活动,任何人的言语都要受个人意志和个人习惯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有其个性.可是千百万人的言语中,只要他们是讲同一种语言的,又必然存在着不依个人意志转移的共同的东西,这种从言语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之总和,就叫做语言.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东西,语言才能完满地实现其信息载体的功能.语言作为信息载体,而且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如果没有内容,没有语义,那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判断词(系词)“是”的形成,语言学界已经讨论多年了.这一讨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没得到一致的结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判断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一是判断词“是”是怎样产主和发展的.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就与此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