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格物说"既是朱熹时代社会精英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应对禅宗挑战的必然结果。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朱熹于秩满候批之际,为柯国材撰写《一经堂记》,突出《大学》"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而早在绍兴十年,侍郎张九成、状元对汪应辰登径山问道,谈"格物之旨",大慧答以"物格说"。时佛教界领袖这种以禅释儒之"格义",说明该时代社会精英对儒家《礼记·大学》经义的重视。追溯思想史上朱熹与大慧的潮州之会这一历史公案,既可以揭示朱熹注解《大学》"格物补传","开一新传统"(牟宗三语)之序幕的隐微之处,也可以阐明朱熹理学(新儒学)以"格物致知"作为开启"下学上达"之锁匙。  相似文献   
2.
景教在传播中国过程中往往依附佛教或借用佛教元素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泉州景教也遵循了这一规律,这可从景教石刻上得到印证。泉州景教石刻所反映的浓厚的佛教元素,不仅暗示了泉州景教徒与中国其他地方的景教徒保持着某种联系,而且许多图像组合的创新,反映了泉州景教石刻受不同文化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是中西哲学史上争论的老话题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 ,两者的对立紧张关系引发了激烈的理性思辨 ,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辨体系 ;而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中 ,理性与情感的融通则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大智慧 ,由此显发出圣人气象 ,遂成圆融境界。蒙培元先生新著《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12月版 )专门集中深入地探讨了“情感与理性”在中国哲学中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 ,采取的是纵向的历史梳理与横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 ,而归结为一系列中国哲学范畴的清理。根据西方哲学中知识与价值、情感与理性的分离…  相似文献   
4.
傅自得字安道,生平与南宋初某些政治社会重大事件有涉,《宋史翼》卷十二有传。其生平事迹之详载,莫过于朱熹为其所写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近得见傅自得撰文、其弟傅自修书写的《先太夫人墓志》,即傅氏兄弟为其母撰写的墓志铭,从中可进一步考查出傅自得的家世及生年。《先太夫人墓志》记:“先太夫人姓赵氏,崇宁宰相清宪公挺之之幼女,年十九归先待制府君。”《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传》云:格非之“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由此并参考诸人生活的年代可见,傅自得乃赵明诚,李清照的外甥。由于傅自得的父亲傅察早在宣和末年抗金殉国,其母亲“携诸孤南度(渡)”,从今存诸多地方史料中,未见与赵明诚、李清照有什么联系。《先太夫人墓志》还可补《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傅察传》有关婚姻问题记载之不足。其传文中说,傅察中进士时,蔡京“在相位,闻其名,遣子鯈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赵挺之与蔡京是政敌,《宋史》卷三百五十一《赵挺之传》云;挺之“既相,与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对于蔡京“将妻以女”,傅察“拒弗答”,而娶赵氏女为妻,我们可透过联姻关系,窥见政治斗争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朱熹"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而后经过"考究",得出"毕竟佛学无是处"的结论.用清人王懋竑的话说,此乃"知释氏之非",借用清代思想家颜元的概括,这叫"逃禅归儒".朱熹这一思想转变有其内在根据和社会原因,还涉及朱熹与儒、释、道的关系.这一转变对朱熹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调查了有关朱熹在泉南的资料和遗迹,就其思想转变过程作一粗浅探讨,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关帝信仰之源流与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明理学“接伊洛之渊源”,使儒学贯通天人而哲理化,其因应对佛道而崛起,又因兼融佛道而兴盛.因此,南宋以降,佛道释三教历经碰撞交融之演变,可以在关帝信仰中找到印证.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对关帝信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世家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尊蜀汉为正宗的传统,对后世评判政权兴替的伦理标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罗贯中宣扬理学家臧否人物的伦理标准,使“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用以教化信众之关帝《经书》揉合佛道,阐发《四书》义理,对于世俗社会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泉州朱熹匾与岳飞砚的考察,阐释闽南泉州关岳崇拜“正气”千年薪传的理学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绍兴二十三年 (115 3 )冬 ,朱熹奉檄赴安溪按事三日 ,留下诗歌题刻诸遗迹。评析朱熹与安溪人文、风物的关系 ;指出朱熹题“清溪八景”名目得一佚七 ,有心人继续寻觅 ,可能会有新发现 ;建议探讨重造“清溪八景”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可行性 ;略发隐微 ,勾稽李光地以退休宰辅之尊 ,一手制造的民间崇拜神祗易位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出版史上,朱熹及其门人开创了学派刻书的先河。作为当世大儒,朱子躬亲领导刻书出版,对于福建建阳、漳州,以及江西南康等地乃至整个南宋的出版业,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朱子门人活跃于闽、浙、赣、粤、湘、鄂、川各地刻书,形成了群体从事出版的规模效应。以熔铸新儒学为目标,体现了重新诠释与整理儒家典籍的专业性与系统性,是朱子学派刻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朱熹与梁克家相知相敬的关系,以及青年时代各自游历潮州的经历的考证辨析,可以澄清若干史料讹舛和学界聚讼:朱熹挽梁克家诗,当以"昔岁调饥政"订正诸本讹舛;朱熹游潮往见大慧禅师的时间,当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亦即秦桧死后;梁克家游潮之"梅花"轶事传说,多有附会成份,史志载朱熹<和文靖公前韵梅花诗>等系后人伪托之作.研究朱、梁关系及其游潮事迹,也有助于窥视该时代缙绅士人之间、儒释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围粤之间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0.
吴海林、李延沛编《年表》(黑龙江出版社1981年版)于北宋朱松、刘子羽生年附缺,谨为补订。朱松的生年该书第197页对朱松的生年付阙。朱松是朱熹的父亲,可据朱熹著述中考其生年。按:《朱文公文集》卷94《皇考吏部府君迁墓记》谓朱松“十三年(绍兴)三月辛亥卒于建州城南之寓舍,年四十有七”。其卒年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据此逆推,朱松当生于公元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丁丑)。刘子羽的生年该书第197页对刘子羽的生年亦付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