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虚实相生美学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实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经》十一章) 从字面上看,作为毂、器、室之用的“无有”,显然指的当是那个因其用的虚空;想该不是绝无的零或是虚空的绝对抽象。因而,这个“无有”的虚空想必也不是心的幻想或梦的朦胧,而是那个被视之为“非有”而实为“有之用”的那个真实的可以把握的实在。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贯串于我国各门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之中,而不同门类的艺术对此又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表现。中国古典艺术门类繁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本文拟从诗歌、戏剧、书法、绘画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诗之虚实(一)“化景物为情思” 范晞文说:诗“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对床夜语》) 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性,就在于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