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诉讼契约有所不同,审理契约之主体范围突破了双方当事人的限制,涵盖了法院。于审理构造而言,审理契约最为重要的就是两造与法官所达成的关于审理计划和争点决定的合意。就诉讼契约的成立与撤回要件、形式、内容及效果等也因种类不同而各异。在协动主义的审理模式下,认可审理契约不仅有助于实现口头辩论的集中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审理的计划性,促进审理的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2.
实务中的诉讼可以根据要件事实理论组建成标准化模型。作为民事裁判的法官,必须明确诉讼标的的分配方法,而当事人(律师)则必须组建自己的攻防体系,因此,不论是对于法官抑或是律师,要件事实理论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要迅速、适当地解决纠纷,法官与律师必须形成一个能够对话和沟通的共同体——要件事实理论,因此,要件事实教育必须成为法学院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根据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作用分担,大致可以将民事诉讼的类型分为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但是,现代民事诉讼并没有采用绝对的辩论主义或是职权探知主义,而是两种模式的交错混合体。对于实现民事诉讼真实发现的目标而言,也只能通过法官与当事人的共同努力始得实现。面对我国当下司法资源有限性与民事纠纷多发性之间的供求紧张关系,也只有在民事诉讼中发挥法官与两造的共同作用,才能推进公平适当迅速的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4.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审理方式的改革一直紧随德国,换言之,在审理构造上一直采用口头辩论的一体性。二战以后,日本民事审理方式则深受美国法的影响,在审理构造上倾向于打破口头辩论的一体性,并为此设立了辩论准备程序。而口头审理方式的历史变迁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发展流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罗森贝克为了补充法规要件分类说提出了间接反证的概念。该理论不论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个论证推理的体系,都存在几点理论上的误识。为了厘清理论上的误识并指导实践,从该概念的性质和症结出发,同时借用一个崭新的概念——反对间接事实去替换原有的概念,并将原有的概念作为一种论证方式和理论体系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6.
日美现代型诉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带来了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纠纷。这些新型纠纷所带来的冲击,几乎已经成为传统的诉讼无法根治的顽疾。传统的诉讼理论和制度都试图回应现代化带来的这些问题。分属两大法系的日本和美国基于自身的法律传统提出的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可以对我国建构相关制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罗筱琦  段文波 《学术论坛》2006,54(6):117-121
因传统的民法没有回应诉讼中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的裁判规范问题,故仍只能称为行为规范意义上的民法。而要将作为行为规范的民法转换为真正的作为裁判规范的民法,必须重新反省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公平妥当的分配证明责任入手,以条文的形式为载体实现自我转换。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由辩论主义所支配,当事人对诉讼享有处分权,因此证据限制契约应当具备诉讼上的效力。但是,当证据限制契约与自由心证以及法官的职权证据调查相冲突时,证据限制契约则不合法。我国存在认可证据限制契约的条件,但在具体适用上必须注意缔结时限、缔结种类及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民事诉讼的目的总是体现出法律与诉讼的逻辑先后关系,又可以归纳为事实出发型与规范出发型诉讼.这两种诉讼思维又对应了不同的裁判逻辑推理的过程与构造.坚持依法裁判必当坚持规范出发型诉讼,自当认可权利先于诉讼,在诉讼制度的目的上也会选择权利保护说,这也正是践行我国民事审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当随时提出主义被视为诉讼迟延的罪魁祸首之后,德国和日本便开始转向适时提出主义.这种改变体现于立法上的失权规定.换言之,德日民事诉讼法通过特定情形下限制当事人提出攻击防御方法以防止诉讼迟延.当事人在特定情形下提出的诉讼资料将遭受失权的效果.但是,过于严苛的适用失权规定将有损对于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有损实体真实的发现,且与当前的民事诉讼构造格格不入.在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情形下,我国如果要实现诉讼资料提出方式的转型--规定失权制度,必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