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新疆山普鲁发现的毛织毯入手,结合于阗语文献,认为"山普鲁"的于阗语真名写作Sūmapaua,其传说保留在藏文《于阗国授记》之中,是一名舍身化龙以拯救寺庙的高僧。在编号S.2471、CH 00267的于阗语文书之中,Sūmapaua位列龙王之组,属于于阗本土民间信仰的龙。Sūmapaua正是现代地名"山普拉"或者"山普鲁"的源头。藏文拼写为Sum-pon,维吾尔语Sampul。从维吾尔语音译为汉语,则有了两种写法"山普鲁",或者"山普拉"。同一名词的音译在三种不同语言间转换,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2.
于阗语是新疆发现的古语言之一,已于公元10世纪左右消亡。于阗语文书的主要发现地是敦煌与和田,收藏地则主要在欧美各国,我国对于阗语文书的收藏起步甚晚。中国人民大学藏胡语文书,虽多有残破,但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于阗语世俗文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段晴 《西域研究》2020,(1):79-89+171-172
关于古代于阗王国之国名的讨论,并非学术界崭新的话题。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更多新的文书,涵盖佉卢文、梵语、于阗语等。本文以新材料为佐证,重新考察了玄奘所谓于阗王国之"雅言""俗谓"背后的语言现象,并引用汉语音韵学家的观点,提出汉文史籍的"于窴""于阗"正是最古老的于阗王国的国号的音译。佉卢文的khotana以及梵语的khottana与"于阗"相承一脉。而玄奘笔下的"瞿萨旦那国",虽然有于阗建国传说的背景,但始终未见应用于官方、民间以及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4.
5.
段晴 《中国学术》2003,4(3):311-314
源自唐代、涉及景教的文献寥寥无几,其中最珍贵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约莫不过两千字。然而,这些许文字却能成为解读历史的线索,如果将它们“放到当时社会的大气候和中西关系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林悟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了一批古代文书,其中有三件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严格意义上,是两件双语、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文书。第一件《桑宜没欠款》,馆藏编号GXW0107,所涉及人名大多是于阗文书中常见,年代大抵形成于8世纪末的30年之间,所记事件发生在古代于阗著名的杰谢。第二件编号GXW0038者,曾定名为《汉语于阗语双语契约》,但从剩余于阗文字判断,更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辩状公文。于阗语部分出现催促交纳thauna"布;絺紬"的语句,亦反映出8世纪末古代于阗社会对纺织品的强烈需求。第三件是《杰谢首领勿劳便緤布契》,馆藏编号GXW0163,此件看似双语文书,实际上是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语文书,虽然残破,但具备提示作用。本文主旨,在于解析这三件文书所涵盖的语言、历史信息。基本结论:从文书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事宜而观,这三件文书应属于一个时代,甚至可能出自同一处遗址,反映了8世纪后30-20年杰谢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构成,值得结合其他文献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代历史学家对戒日王和他的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戒日王的信仰及其宗教政策做过详尽的探讨。本文仅根据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对其信仰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1、湿婆神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慈悲者之城”,这个概念出自《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又称《大乘无量寿经》,篇幅极短,是敦煌遗书,收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卷中,据分析是敦煌沦陷于吐蕃时期由吐蕃僧人法成依据梵文译出。这篇短经的藏文版据说也是出自法成笔下,《大乘无量寿  相似文献   
9.
论“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是在"西天取经"故事长期流传基础上,由吴承恩最后加工创造而成的不朽的艺术具象.从中文、日文和梵文相关资料考证,其原型是<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和<西游记杂剧>中的生金棍.在故事的骨架上,<西游记>龙宫取宝故事对佛经中大海寻如意宝珠的故事有所袭取,成了<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演变为<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关键情节.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哈勒城马丁·路德大学艺术、东方暨古代文明科学系印度学研究所所长彼得·达斯先生于1999年5月23日至31日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活动。达斯先生现年45岁,属于德国南亚学研究领域中年轻一代的学人。为了解其人的学术成就以及学术地位,有必要了解一下目前德国的印度学整体状况。众所周知,古典印度学研究的不景气其实是一个全球现象。德国在经历了自19世纪初开始的辉煌之后,也面临着全线告退的形势。德国的印度学以语言学为其传统,主要是以对梵语以及梵语文献研究为出发点。早在19世纪,德国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