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庸俗社会学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一直长期困扰着中国文坛。笔者从庸俗社会学理论的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核心理念、抵制和批判庸俗社会学的效果等角度,对庸俗社会学长期困扰中国文坛的原因进行探讨,旨在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的出现,既有学科体制的内在原因,更有学科自身发展的学理原因,还有国外学术文化思潮对我国学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国际原因。当下文艺学跨学科问题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跨学科与学科独立这一单纯问题的理论探讨,而完全可以拓进到跨学科研究的中国语境、学理渊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中西比较等问题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3.
江马益 《学术论坛》2005,(12):176-179
葛兰西思想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内涵的独特界定,对知识分子社会功能的不同表述,对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理论分析,以及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提出等几个方面,并最终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它不仅体现了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内在一致,同时,也反映了葛兰西对于时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独特思考;不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而且还对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分析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主体身份与他者身份的二重性;揭示主体身份过度张扬所唤起的他者身份的凸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垃圾事件"背后的哲学根源;并认为,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延迟与他者相遇、促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5.
主体对我思哲学的反思,促进了对话哲学的出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自我本位转向关系本位、从权威下的单向服从转向对话下的互动理解、从我思主体的同一性转向交互主体的约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众多新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当中,南昌大学中文系周平远教授撰写的《文艺社会学史纲:中国20世纪文艺学主流形态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6月版)一书,无论是就其对文论史研究目标的设定来说,还是就其对于研究品格以及文论史编撰模式的追求、把握来讲,无疑都是具有创见、具有理论成色的著述之一。对这部专著展开研究、分析,对于当前学术界的批评史研究来讲,会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以明确的理论创生目的从事批评史研究,这是《文艺社会学史纲》一书最大的学术亮点,也是该著作对于批评史研究界具有规范意义、针砭意义的一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体运动促成文论范式的生成、确立和变化。文学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力源于文学主体性与文学他性的张力互动。当下文论发展表现为主体范式向后主体范式的演变,其间存有他性的动力元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