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池翔 《东岳论丛》2012,33(4):94-101
清末民初,大量西方学者和传教士涌入华西边疆,他们从自身视角对华西地区进行的审视和认知,使得中国西部面临着重新被“发现”,并融入西方化视野的境遇.英国新教传教士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四川境内的羌人地区进行传教,他重新发现“羌族”,并用一套混杂着基督教和民族学的话语来诠释羌族族属及其宗教,得出“羌族”是“华西犹太人”和“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的结论,展示了一个与汉人视野下的“蛮子”完全不同的“羌族认知”.笔者试图通过梳理陶然士的传教思想和传教经历,来探索陶然士对羌族的想象和认知及其思想来源.通过探讨“华夏之内”的他者和“华夏之外”的他者的互动交流和复杂纠葛,以更好地体认西方传教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财政对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是一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促进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自主创新,需要设计一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开展评价考核。从我国目前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深入分析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及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17世纪以来,清朝统治者在封禁政策和中朝宗藩关系的影响下,在柳条边和鸭绿江之间保留了大量的森林地带。保留森林区域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隔离鸭绿江两岸的居民往来以维持一个中朝间的缓冲区,展现清朝"柔远之仁"。然而,19世纪末,东北成为了全球势力交锋和竞争的场所。在沙俄的压力和国内饥荒的困扰下,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鼓励移民,并开放鸭绿江森林用于商业伐木。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应对国内的马尔萨斯陷阱,将朝鲜半岛和清朝的东北视作扩张目标。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巩固了其在东北亚的地位,也为其对鸭绿江森林的军事控制和资源管理铺平了道路。随着1908年中日鸭绿江采木公司的成立,日本在中朝边境的林业发展中发挥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以日俄战争前后鸭绿江右岸森林为例,着重考察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森林消长与边疆形态的关联,试从森林的视角重审东北边疆近代化的过程,讨论有关森林的商业、交涉与冲突如何内化为劳资纠纷,并重塑边疆森林秩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