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及其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第一部分是探讨市场经济下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收入的来源问题。文中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对价值的创造 ,并在以下两个方面扩展了马克思的价值论 :一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也可以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 ;二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中的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提供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第二部分是探讨市场经济下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收入量的确定问题。文章澄清了从价值决定中探寻分配方式的误解 ,论证了在市场经济下 ,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一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 ,获取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取决于供求和竞争性的价格机制 ,说明了培育成熟的市场是使我国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的基本保证。本文的最后部分对我国当前颇为流行的“要素贡献论”、“要素价值论”及其理论来源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方式》一文作两点补充。一是我国贫富悬殊不是按要素分配的结果。二是有关按要素贡献分配所形成的收入的性质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前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学术界对形成价值实体社会必要劳动的性质、涵义和作用等,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争论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出发的,但涉及对价值理论若干基本原理的解释。因此,弄清楚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感到,其中有两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探讨。第一,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究竟怎样?或者说,价值是否就是社会必要劳动?如果把二者无条件划上等号,那么怎样区别不同社会制度下计算、调节和分配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本质特征?如果二者不能等同,又应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这个  相似文献   
4.
一公社化后商品生产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一)社会出现了分工,各个生产者制造不同的产品;(二)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产品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这样就必须通过交换的形式来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分工逐渐发展,原始公社趋于瓦解,私有制正在发生的时期开始出现的.自从原始公社瓦解以后,商品生产就长期地以私有制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统筹协调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利益问题,改革就是经济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各人利益的变化,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成为一个焦点,不管怎么计算,我们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确实存在收入差距的问题,这次《决定》提到“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营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质上是对所有制形式的变更。这个改革,在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就所有制形式来说,将要扬弃的是什么,需要建立的又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并从理论上说明当前国营企业体制的症结所在,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公有制形式的科学预见,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完成的。第一次系统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构成《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表明《资本论》结构开始形成。作为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而写的1861—1863年手稿,特别是它的主体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完善五十年代末制定的理论结构,对于最后完成《资本论》结构,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资本论》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存在历史遗留以及政策失误而形成的以农村为主的数量极大、且难以短期脱困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由体制外、特别是法制外获得收入而形成的最富裕阶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基尼系数。阐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该原则在我国当前远未充分实现,因此,也不是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配的公平性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所应考虑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增加改善基本民生的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制度等途径在再分配领域中进行调节,其重要前提则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理论上彻底清除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联系我国实际,重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过渡时期”这一概念,早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就已出现。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论证了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性。作为过渡时期终点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什么呢?共产主义社会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未来的漫长历史行程中,必将会出现许多部分质变的阶段。《哥达纲领批判》就曾分析了可以表现共产主义在经济上  相似文献   
10.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在新 《学术研究》2004,1(1):35-39
本文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理论诠释。文章说明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其贡献为前提的,探讨了各个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特别是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论述了市场调节是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