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前频发的“研报门”事件使得如何提升分析师预测质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并购作为券商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分析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此,借助券商机构并购事件构建多时点DID模型,基于知识转移视角探究了行业特定知识对于分析师预测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券商机构并购能够有效改善分析师预测质量,降低分析师预测偏误和预测分歧;且这一改善效应在吸收合并与控股合并的并购事件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客户公司地理距离邻近、分析师知识差距较大以及工作年限较短时,并购后分析师预测质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明晰了分析师预测质量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对于监管机构制定和完善有关券商并购重组的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模范企业“负责任”形象崩塌的事件屡见不鲜,不仅使利益相关者对于认识企业是否真实履行社会责任的情绪日渐高涨,也导致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有效引导和监督任务日益严峻,因而挖掘能够识别企业伪善行为的治理机制变得尤为重要。非控股大股东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退出威胁介入公司治理成为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重要力量。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利用Python对2006年至2019年沪深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言和行两个维度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沟通指标,识别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中的言行差距;借助多元回归模型检验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参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影响效果,通过工具变量检验和PSM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从两类代理成本、董秘兼任和信息生成的角度,挖掘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对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治理路径,并对其治理的有效性进行异质性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沟通存在言行相悖,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抑制企业社会责任象征性的言、促进实质性的行。利用中介模型,发现非控股大股东退出威胁通过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提高董秘兼任程度改善企业社会责任沟通;而企业遵守GRI标准却会发挥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3.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两类代理成本为切入点,从投资组合角度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并结合不同内外情境解释了其参与治理行为的权变观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有限注意理论,利用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定义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从投资组合权重与投资组合集中度两个维度,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结合公司内外不同情境,借助分样本检验辩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组合作为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投资行为模式,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双刃剑"效应,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组合集中度在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同时,却以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为代价。进一步从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高管、控股股东三个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理行为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与存在强权高管的上市公司内,机构投资者加剧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公司内支持型控股股东的存在,则会加强机构投资者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运用权变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往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向"投资组合集中度"研究的创新性转变,在丰富机构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同时,为以权变观点看待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引入监督型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证监会创新监管模式,运用权变的观点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制定分类引导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