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问题,关系到对刘勰文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对《文心雕龙》中某些论述的正确理解,也关系到对古代文论用语如何阐释的方法论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求教正。 1.讨论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问题,《辨骚》篇自然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屈原作品想象驰骋,常常运用夸张、幻想和美丽的神话传说,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是从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离开了文学的创作实践,不可能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古今中外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无一例外地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从大量的优秀作品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和概括出文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和推动文学创作活动。刘勰的创作论之所以可贵,具有不朽的理论价值,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刘勰讨论创作,很少空发议论,泛泛而谈,他总是从创作实际出发,根据历代作家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深入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探讨,从而概括出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理论。《物色》就是联系《诗经》·《楚辞》以来的优秀作品,来探讨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的一篇力作。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刘勰对文学创作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诸如观察、描写、革新创造以及典型化等等,也都进行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作家主体意识论·漆贤泉·作家的主体意识,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刘勰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物情文”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建立了一个以作家的才、学、识、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当时儒学衰弱...  相似文献   
4.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刘勰在详尽地论述了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和特点时,首先就谈神思,可见,《神思》篇在整个创作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范文澜同志说,《神思》“为提洁纲维之言。”(《文心雕龙注》)是深知作者之用心的。从《神思》篇的内容来看,可说是一篇创作论概论,创作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而且不乏精辟的见解,因此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刘勰整个创作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文心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主要是以作家创作实际为其对象,对作家创作经验加以认真研究和总结,并给以理论概括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但其中也涉及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刘勰在对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论述中,表现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似乎尚未引起《文心雕龙》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刘勰的民间文学理论是他的整个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理解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把它引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概可算陆机的《文赋》。虽然先秦、两汉的著作早已用到“味”字,如《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把韶乐的乐味取代肉味,但孔子並未把“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看;晏子说“音亦如味”,用“味”比喻音乐的美感作用,但也仅有比喻的意义而已。从总的情况看,当时尚未当作一个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美学范畴来使用,直  相似文献   
7.
四月六日至十六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叔成和胡凌芝两位讲师应邀在我校讲学。在中文科举办的美学讲习班上,刘叔成老师较为全面、系统地讲授了美学。同时,刘老师还讲授了文艺理论的有关问题,胡凌芝老师讲授了有关徐志摩和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  相似文献   
8.
9.
《辨骚》应列入总论抑或文体论,刘勰在《序志》里说得明明白白。他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枢纽”即关键,亦可谓“总论”。可是,对于这个刘勰说得清清楚楚的问题,学术界却长期存在着争论,双方各有其理解和解释,众说纷纭,难以一致。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牟世金同志指出的:“《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一些长期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文学鉴赏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我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关于文学鉴赏活动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诗经》乐章演奏所作的评价,便是文学鉴赏的例证。《吕氏春秋·本味》记述钟子期听琴,较之前者形象而生动。“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