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D.L.:你好! A.S.:早上好!请问我可以和多丽丝·莱辛通话吗? D.L.:你是谁? A.S.:我是诺贝尔基金会网站的亚当·史密斯.按照惯例,我们对新的诺奖得主有短暂的录音采访,以便存档.希望我们能聊几分钟. D.L.:好的.请便吧. A.S.:非常感谢!祝贺您!  相似文献   
2.
“散居”一词是20世纪末学术对话中最流行的术语之一,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对这一术语进行谱系学研究,可以辨析其在中国的各种译法、追溯其词源及意义变迁。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体验,散居经验对文化身份之形成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V.S.奈保尔而言,伦敦从来都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在他笔下.对伦敦城市外表的客观描写并不多见,因为他真正想要描绘不是人们身处其中的城市本身.而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城市.V.S.奈保尔笔下的伦敦与英国本土作家笔下的伦敦有着巨大差异.在<效颦者>一书中.奈保尔着力描写的是作为单个个人的人们在遭遇伦敦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时的无力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述:一、外来者的疏离;二、陌生人的相遇;三、无根者的游荡.  相似文献   
4.
文章作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乃至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之一在于它使得文学彻底地事件化了,而其源头就是诺贝尔文学本身的被事件化.本文以四人谈话形式,分别论述了诺贝尔文学奖被事件化之后的种种表现及其特征一、消费导向的共谋性;二、消费导向的消解性;三、消费导向的时尚性;四、消费导向的猎奇性.同时,这一事实也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人谈话形式,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主V.S.奈保尔与多丽丝·莱辛,集中于他们的空间书写的四个层面:一、房屋:居无定所;二、地点:空间记忆;三、都市:伦敦情结;四、流亡:书写立场.作者认为他们的空间书写的特殊之处正源于他们的特殊经历和处境、源于他们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的身份、源于他们的既边缘又中心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理学与文学之关系是绝不能简单地类化为某一时代的哲学与文学之关系的。事实上,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发展进程中,这一对关系历来是倍受瞩目而且屡被拈出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可以这样说:这一对关系几乎已经成为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都无……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进行翻译时,钱钟书充分体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他采用了一种"译释并举"的阐释方法,全面考虑和处理了不同文化的对接和切点,对术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辨析和阐释,明晰其最本质的意指,从而找到了一个个最切近原意的译法,为中西诗学对话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