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学术界普遍认为“胡化说”是陈寅恪的独创。然而,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尽管“胡化说”是陈演恪先生整个史学研究的渊源,但其由来更多地取自唐宋史家的研究成果。以陈寅恪“胡化说”的由来为切入口,对此进行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地籍内涵丰富,涉及自然、土地、经济、法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西方学界对于地籍的研究较为系统且全面,既有对地籍的长时段综合研究,也有分时段或分某一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个案分析,以及运用地籍资料进行城市专题研究.中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鱼鳞图册,特别对鱼鳞图册之名称由来、鱼鳞图册之来源、主要内容,尤其是明代攒造鱼鳞图册之经过,...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对1843—1949年上海市闸北、虹口、杨浦三区,即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作者指出由于受到上海开埠后租界地区城市化以及新交通线路形成的影响,上海东北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出以租界城市建成区为中心的圈层构造:南部地带由自然村落、集市——市区演化;中部地带经历了自然村落数量迅速增长,之后再由村落、集市——城乡过渡带——市区转变;外围地带则表现为自然村落增多以及部分地区演化为城乡过渡带。简言之,上海地区的聚落空间结构在开埠后经历了由传统的以商业市镇为节点的网络结构,向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转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法租界为研究个案,利用法租界公董局档案、上海道契等文献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复原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转变的过程,并分析了促成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素.本文研究表明,近代上海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是由界外筑路与洋人租地主导的:越界筑路从根本上破坏了上海圩田农业赖以生存的河浜体系,而洋人租地则导致了土地产权的转移.筑路与洋商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了地权以及地块形态的重新组合,这就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农业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目的,而是以居住、货栈、商业生产或房地产业为目的,进而推动了土地利用由农业向城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地籍图册(1849-19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构建多样化的"两课"板块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两课”教学面临的实际的新变化 ,迫切要求改革“两课”的教学方法 ,做到以变应变 ,本文推荐了四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在板块式教学中 ,贯穿板块之间的红线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应变主体为主导 ,从而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两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