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古诗很讲究修辞,众多的修辞格均被广泛地采用。有的修辞格,在运用时,对所用词语本来的意义并没有什么变化。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前句说的白发三千丈,用的是“夸张”修辞格;后句说忧愁象有三千丈长的白发一样长,用的是“明喻”修辞格。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仍是原来的意义。可是,有的修辞格,在运用时,有关词语的本来意义,却由于修辞而改变了。如“田原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的原义是两种武器,即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存在着一种词与词之间意义相反或相对的现象。如《韩非子·解老》:“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这里的“短”与“长”、“小”与“大”、“方”与“圆”、“坚”与“脆”、“轻”与“重”、“白”与“黑”,意义都是相反或相对的。这种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就是“反义词”。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功能,在古汉语中也运用得极为普遍。所以,对古汉语中的反义词进行一些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