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1.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与《红楼梦》相关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在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红楼梦》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围绕《红楼梦》开发的课程衔接中小学语文教育,形成了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红楼梦》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使红楼梦课程成为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的优秀范本;面临时代的选择和现实的挑战,《红楼梦》为创新实践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文参 《学术交流》2008,1(3):158-162
出于对"立人"的期待,鲁迅认识到歌谣对塑造儿童心灵和反映民众生存处境的作用,很早就重视歌谣、谚语的收集整理.创作中广泛运用歌谣、谚语来分析社会现状,讽刺社会黑暗和弊政,揭示国民思想状况,鞭挞国民劣根性;文体上也增强了战斗力,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鲁迅通过分析歌谣,让人们认识到民众所具有的高超的讽刺艺术,并运用歌谣的流传和语体的自然生存形态,来探寻中国文学言文不一的原因.鲁迅对歌谣的认识和运用启示人们:民间文学永远是文人创作的一块营养丰厚的宽广土地,尤其在中国文学转型、五四新文学建设过程中.歌谣、谚语对建设生动活泼的"国语的文学"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新文学语言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选择及视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参 《中州学刊》2005,(1):179-183
张爱玲小说意象选择的特征是:着意于自然意象、家居习俗意象,排斥社会意象,消解神话意象;具有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对照感;以华美的"象"与凄怆的"意"相融合;极其开阔的"情"、"理"空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看取生命的视角创新.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展示了作家主体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和悲凉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其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的体现与凝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