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爆发源于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历史上遗留的东、西方隔阂不仅是乌克兰政治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也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为大国插手其内部事务提供了契机.危机的不断扩大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机不仅给乌克兰国内,而且给世界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正逐步显现出来.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多方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冬 《河北学刊》2006,26(6):67-70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问题,源于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政府绩效评估,但由于尚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在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构建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主体,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人大、政协、第三部门、专业评估机构等参与的、良性互动的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个人确认自己归属某个国家行为的心理过程,由制度认同、利益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参数组成.转型时期的乌克兰存在着多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宪政权力在总统和议会之间左右摇摆,民众没能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精英们用手中的权力疯狂寻租,导致民众对所谓民主制度极度失望;私有化过程中的政商结合,严重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生活水平的下降引起了民众的心理落差;认同主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乌克兰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体现.国家认同危机是此次乌克兰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爱冬 《河北学刊》2003,23(5):187-190
本文通过对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概念的质疑,阐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关系;"传统本体论"(或曰"本体论")不会因为某些学者的"拒斥"而将本体论问题自动"终结",相反,在现代,人们仍然需要本体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本体论,将是哲学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万元GDP能耗明显降低;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废水排放总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上升,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针对这种情况,论文对我国未来节能减排政策提出三点建议:节能减排的方式应由粗放式逐步向集约式转化;节能减排的绩效考核标准应"因地制宜";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低负担"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197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局限在国内人学领域,而忽略了国际范围内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世界这样一个问题域.当今人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即对内如何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如何理解构建和谐世界阶段.构建和谐世界涉及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和谐世界的主体--国家以及国家间的和谐问题.构建和谐世界,大国间的和谐是关键.和谐世界是一种多元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