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电视剧《围城》,观后印象甚佳,並由此想到了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原作。 电视连续剧《围城》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30年代末的时代氛围,再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且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风貌。导演的手法是娴熟流畅的,一些主要演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在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这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十三大报告中的这段结论下得非常之好,对于发展我国的文艺理论,同样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来自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区别于经院哲学、思辨哲学和教条主义的一个分界点.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我们的理论却凝固化、教条化了.文艺理论的状况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3.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 ,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 ,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 ,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 ;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 ,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 ,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 ;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 ,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 ,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 ;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 ;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 ,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 ,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 ;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 ;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 ,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 ,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  相似文献   
4.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纪人 《河北学刊》2005,25(1):142-147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律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象主体"的提法和"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的区分都是不确切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性也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只有建立人性的历史观,才谈得上解释人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体论基本上是从原子式的人出发的,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呼唤人道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人道主义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离开根本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更是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的范型结构以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为基本前提,是"性本善"的主体经验主义,其实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物。在肯定人道主义反封建精神的同时,需要批判其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学-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学是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虎认为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学研究中将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化、大众化、精英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化与大众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学研究与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化批评并非传统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学的化批评启发我们从化系统与学本的关系中去对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高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化研究与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