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四子讲德论》是西汉王褒的作品。虽以"论"为名题,尤《文选》归入论类,但这篇是沿用楚辞司马相如的问答方式,且采用纵横家的口气而写作的典型赋作。王褒假设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等四人。王褒居于掌握全局的地位,充分运用四个虚构人物的讨论之妙,达到"宣风化于众庶"之效果。这篇虽然不能摆脱为禄而写的清客文学之讥,但是在修辞造句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内容上,于歌功颂德之中表现讽喻之义,可谓用心良苦。在当时是属于较少见的长篇说理赋。  相似文献   
2.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唐赋的评价和认识,历来存在种种偏见。如明人李梦阳说:“宋无诗,唐无赋,汉无骚”,胡应麟也说:“骚盛于楚,衰于汉,而亡于魏;赋盛于汉,衰于魏,而亡于唐。”这是根据古赋的标准而衡量后世之赋,忽略赋体的发展变化,而否定唐赋。显然是片面的。与之相反,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则大加溢美:“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那么,唐赋究竟怎样的面貌?它有哪些演变发展、成败得失?其中的关键就在初唐赋。仅据《全唐文》的统计,初唐存赋大略有一百多篇,而其中王勃为存赋最多,约占十分之一,可称为代表性的赋家。因此,我们通过王勃的赋作品,可窥知初唐赋之梗概,亦可作为澄清历来之偏见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王勃赋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唐赋的评价和认识,历来存在一种偏见,如明人李梦阳说:“宋元诗,唐无赋,汉无骚”。胡应激也说:“骚盛于楚,衰于汉,而亡于魏;赋盛于汉,衷于魏,而亡于唐。”这是根据古赋的标准而衡量后世之赋,忽略了赋体的发展变化,这显然是片面的。与之相反.请人工艺孙《读赋序言谢唐赋则大加溢美,说:‘嘴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那么,唐赋究竟怎样的面貌?它有哪些演变发展、成败得失?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就在初唐赋。仅据《全唐文》的统计,初唐存赋大略有一百多篇,而其中王勃存赋最多,约占十分之一,可称为代…  相似文献   
4.
韩国与中国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的亲密邻邦,历史联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字与中国文学就已经传入韩国,并受到人们普通欢迎和接受。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汉字和中国文学对韩国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结构,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  相似文献   
5.
赋为非诗非文、似诗似文的一个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自先秦产生以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日益发展而兴盛一时。在此期间,虽然有不少人,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曹丕等,对赋发表过种种的看法和见解,但多是较为零碎、片断的议论。真正对赋体文学开始进行专门研究,并在理论上作出较为全面、系统阐述的,则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诠赋》篇,集中探讨了赋体文学。另外,他在其他篇中,如《群骚》、《时序》、《夸饰》、《才略》等,也涉及了赋的问题。这些构成了刘勰颇为完整的赋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