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10多年来,缓慢的经济增长、滞后的生产率以及日渐衰弱的竞争力,已经使美国人感到了恐惧。他们正在失去地盘,而且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了。美国难道会面临着与英国同样的命运吗?还是让我们通过历史发展的模式来寻找答案吧。它们既是我们理解各个国家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又有助于我们洞察美国的潜在力量。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设计出了种种框架来分析经济增长。有人象划分人生历程一样,划分了经济增长的阶段。分析的基本点是把工业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分子是这场历史巨变的主导力量。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排满思潮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本文主要探析的是排满思潮的内容及其本质,它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里根把自己的经济使命归纳为做五件事。“人们选我来减税;削减民用开支;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放松政府管制和平衡预算。”他自认为五项目标中的四项已经完成,干得算是相当不错了。当然,里根事实上是想实现大满贯的,这是因为在有里根经济学之前,已经有了密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在70年代成为里根的经济学导师。弗里德曼强调货币的至关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绝对的必要保持用于经济流通的  相似文献   
4.
过去八年中,中国经济的改革者们一直在寻求创造出一种更具弹性的劳动配置制度,它将能从整体上改善国营部门和城市经济的效率并增进它们的灵活性和动力。这一改革进程中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在宏观(国家)和中观(地方)上,它包括那些摆脱以前的国家对城市劳动配置直接控制制度的措施;在微观上,则要削弱以前实行的实际上的终身就业,而鼓励职工在不同企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人看来,世界银行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同义语。观察家们既可举出南朝鲜和台湾成功的事例,也可以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产业部门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取得经济增长为例证。另有一些人则认为,判断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应只看国民生产总值或一国通过出口所赚得的硬通货数量。他们坚持认为,幼婴死亡率、识字率和人口增长率等标准更能说明人类的进步或倒退。其中某些评论家最为关心世界银行的政策对那些最穷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展望     
经济前景股票市场的崩溃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将会是通货紧缩。美国股市繁荣时期私人储蓄减少了,而一旦陷入萧条,人们将重新开始储蓄,这是紧缩的一个显著效果。过去两、三年里,削减美国的预算赤字是绝对必需的。但如果现在这样做,那就是对已经紧缩了的通货又进行紧缩。你们(指美国)要想减少双重的(外贸和财政)赤字而又不引起全球性经济崩溃的话,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美国每减少一美元的支出必须由国外至少增加一美元的开支来对应。如果美国把赤字削减了600或700亿美元,那么日本和联邦德国就必须至  相似文献   
7.
<正> 现代经济发展亦即工业化过程,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这一量的扩大,更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诸方面的发展。一、经济发展的核心过程——工业化在经济发展的长河中,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差异性和各种矛盾地位的变化,经济发展必然呈现出阶段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幅员、地理位置、历史前提、资源禀  相似文献   
8.
过去30年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性打击的日本现已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从1966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2.3%的速度增长,是同时期所有工业国中增长率最高的。在1973至1978年期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番,成为自由世界中第二个最繁荣的国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生产率的提高。据日本人估计,1960—1979年的20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每年平均提高8.2%,比同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高出一倍半或两倍。要搞清为什么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会有如此非凡  相似文献   
9.
<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马克思曾指出,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就必须把握按劳分配理论的本质和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