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陈国贲博士应邀于10月下旬对我院进行了访问。我院党委书记韦思顼和副院长彭英明会见了陈国贲博士。陈博士与我院历史系的部分教师就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变迁问题进行了座谈,并为该系学生作了一次学术报告。陈博士认为,到海外生活了几代的华人、华侨,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完全被所在国的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研究和借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的差异,在接受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角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力图揭示新写实小说的整合特征.新写实小说在对中西各小说流派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特定阶段中国文坛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溪州铜柱及其铭文考辨》出版本刊讯由我院彭武文副教授编著的《溪州铜柱及其铭文考辨》一书于1994年4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溪州铜柱及其铭文是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面世的。后世学者多有记载和研究,但舛误较多。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溪州铜柱及其铭文的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7.
10月30—31日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高校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35所高校的近60名代表。会议期间,代表们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结合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就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统计体制要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才能有效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统计数据的不真实与现行的统计制度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步伐也要跟上。现阶段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制度要实行高度统一,要有统一的管理体制,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于一体,实行自上而下的一条龙管理方式,国家统计局制定统一的统计管理制度,各级统计管理机关在行政和业务上接受上一级统计机关的垂直领导,党委由所在地党委统一领导,在行政上与当地政府脱钩。在工作上担负着对本地区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统计评估、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谭莉  姚维山 《中南论坛》2009,4(3):15-16
高等数学是许多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数学教育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工具,同时对于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科技修养、创造性思维等非专业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讨论了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讨论了数学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