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0 对语气词“哪”(na),一般都这样描写: a.是“啊”在其前面一个音节的末尾音素为“n”时的音变形式; b.是“呢”与“啊”的合音形式。若以图示,则为: 这里“a”与“b”彼此对立,对于具体的话语来说,其中的句尾语气词“哪”或解为“a”,或解为“b”,二者必居其一,亦仅居其一。  相似文献   
2.
语义的摆动     
本文试图建立“摆动”这样一个概念,以用来指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语义理解——尤其是诗歌语义理解的一种特殊的状态。(一)  相似文献   
3.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得好:“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们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电影语言》)。元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正是可与电影画面相颉颃的形象具体、画面感极强的优美诗章。元人周德清谓之为“秋思之祖”;明代王世贞说它是“景中雅语”(《曲  相似文献   
4.
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有一位作家能如钱钟书创制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也未有一部能如钱著给予比喻现象以如此丰富而深入的理论说明和发现——即使是专门的文艺语言学、修辞学著作,甚至是径以“比喻研究”标目的著作。比喻自然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运用中一个极基本的修辞手法;但对钱钟书而言,意义却并不限于此,在这里,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并进而意味着一种“文学语言的擅长”(《七  相似文献   
6.
§0 引言§0·1 本文试从方法学出发,兼及若干具体方法与技术,在检讨七十年来中国修辞学研究方法历史基础上,讨论当前修辞学方法之大势及其价值。§,1 中国修辞学传统研究方法的检讨§1·1 现代汉语修辞学自发端至今,已历七十年。早期的探索肇自唐钺《修辞格》而成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从唐钺到陈望道,其间包括杨树达、张弓等,应该说,对研究方法是有所思考,有所取舍的。然而这种思考较多地只是体现在从国外向汉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修辞学曾经拥有骄傲,但这骄傲其实主要只是属于《修辞格》、《修辞学发凡》和《语法修辞讲话》。尽管今日中国修辞学专业队伍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修辞学的阐释力其实却在大幅下降。面对当今生活,修辞学陷入了“失语”的窘境,而修辞学之所以“失语”,关键就在于既未能根据社会中心话语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术聚焦,又未能根据语言领域的变化而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生活体验和理论素养,从而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于是,修辞学在相当程度上只能成为“自言目语”。  相似文献   
8.
本文抽绎了钱钟书关于翻译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想,诸如:翻译的作用在于由介绍而使两种语言、文化接而亲之,既借照于邻壁,又还照邻壁;语言是观念、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同时又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时常转化,导致人们因语言之不解而认为观念亦不可解,甚至将语言之障碍误作文化对象之无益;恶劣的翻译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同时也破坏了原作的声誉,优秀的翻译旨在泯界去障,追求化境;人类文化心同理同,借助翻译而“互文见义”、互相借明,是达到人类文化一体化认识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