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即善”是戴震哲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戴震提出这一命题,旨在为性善说寻找理性论的根据,以对抗程朱理学以“理”说善的观点。知何以是善?知何以能使人为善?这是戴震“知即善”性善说的中心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这样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1页)又说,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同上)然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究竟有哪些合理之处,究竟怎样成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正> 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不同形式的认识活动,始终是在人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的。这三个主要机能系统包括:调节张力或觉醒的机能系统;接受、加工、保持来自外界信息的机能系统;计划、调节、控制心理活动的机能系统。而人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胡贤鑫 《江汉论坛》2001,(11):38-40
戴震将人的理性、人的心知提升到人的本性的高度,视之为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为中国世代丰富多彩的人性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使中国古老的人性学说渗进了近现代的气息.这是戴震人性学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过去我们惯常的说法是包括两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近来,有的同志主张把“相互转化”的含义从同一性中独立出去,作为与同一性、斗争性并列的概念。这样做,我是同意的。问题是,同一性是否仅是相互依存?有的同志作了肯定的回答,有的则主张有两个基本含义,即在相互依存之后还要加上“相互包含”、“相互贯  相似文献   
6.
过去,谈到辩证法的发展史,我们惯常的做法是划分出根本对立的“二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说二者彼此对立、互不相容,这的确是历史的事实。问题在于,在辩证法思想的历史上,并不是时时都存在那样两条笔直延伸、互相抗衡的路线,更常见的则是一种性质的辩证法代替另一种性质的辩证法,从而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而唯物主义的辩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家多把人的修为、道德教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归之于人性的善恶,因而研究人性的根据、善恶的起源便成了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基本任务。但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不敢直面社会,而往往把人性归结为外在于社会的天、天道或天理,于是形成了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一大特点:从宇宙论寻找人性论的根据。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这一特点,突现了一条基本规律:人怎样认识自己就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就怎样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基础是“实践”。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一 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实践”的概念,“生产实践”所包含的内容是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下透露出来的。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下异化劳动的罪恶,亦即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异化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对象化,人的力量、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虽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释为:“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做官。”另一种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两种译法的分歧在于一个“优”字。把“优”训为“好”,便成了读书做官论了;训为“有余力”,似乎又当别论。其实,“好”与“有余力”是有联系的,“好”是“有余力”的前提,“有余力”是“好”的表现,没有“好”做不到“有余力”。这样说来,俩种译法并无本质的差别。说的都是“学”与“仕”的关系。但由于对象不同,说法重点有异。  相似文献   
10.
胡贤鑫 《中州学刊》2003,(5):162-166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和朱熹 ,一方面继承了前人从宇宙本体论寻找人性的根据、人性的来源的思想传统 ,一方面又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赋予这一传统以新的内容 ,从而形成了理学家人性学说的一大特点 :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他们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哲学认识的一个特点 :哲学怎样认识人就怎样认识宇宙 ,怎样认识宇宙就怎样认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