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中的欲与理苏桂宁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所反映的欲与理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然对理解中国文学审美情趣的变化不无帮助。一、先秦与欲相关的美学观在先秦关于情故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亡国诗篇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宗法伦理文化精神与亡国诗篇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亡国之音具有宗法伦理精神的因素,并以独特的审美意象表现了亡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重情体性是中国诗学的传统精神。中国抒情诗的发达,表明了中国艺术的情感谱系是十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交错融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审美风貌。中国古典诗学十分关注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对艺术发生以及艺术形态进行了充分地阐述。  相似文献   
4.
澳门土生族群是一个由血缘和文化交融组合起来的族群.这一族群的诞生和发展折射了澳门近代史的一个方面.澳门土生作家也以深厚的情感描绘这一族群的演变.这部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长篇小说,<大辫子的诱惑>讲述了一个独特族群的诞生过程,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对这个族群诞生的历史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史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识具体表现为对黑暗事物尤其是对死亡的忧惧,对光明的崇拜与向往,以及将黑暗视为具有生命属性的时空。它的形成与仫佬族的诗性思维、非理性生命观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居住空间有关。黑暗意识是仫佬族人的心灵习性,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它不仅使仫佬族人面对黑暗与恶劣生存条件时实现了诗意的栖居,还提升了仫佬族民歌的审美格调,使其自然意象和道德意象都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个性。对黑暗意识的追寻正是一次仫佬族古老精神文明的寻根之旅,是当前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仫佬族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苏桂宁 《江汉论坛》2006,4(1):114-116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中国学术面临新的建设格局.胡适融合中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对中国现代学术建设作出示范,他的探索过程和成果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学术走向,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选择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饶子教授,1935年生于广东潮州,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即留校任教,曾师从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起教授,1958年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随著名文艺理论家萧殷主攻文艺理论。1970~1978年暨南大学停...  相似文献   
9.
艺术起源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难题。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但是,许多人却只想从自己研究的范围,从某个领域的角度,以一两个单一的观点来解释和涵盖艺术起源的所有因素,忽略或排斥其他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他的时代深探地领略过弱国国民的屈辱。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国已经不能为它的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勇气,它的古老文化也不能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信心。鲁迅的反省正是从这种切身的感受进入,从个人而追踪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性。清算国民性中的卑怯,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他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鲁迅所意识到并深入追踪的是中国文化在立国立人上的缺陷,他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自立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