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学者开始从宏大结构分析的社会史转向更侧重于文化和话语分析的微观史研究,期冀用“性别”来区分将生理性(别)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物质属性的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行为规范具有社会建构的可变性,揭示其贯穿时空流转被建构的本质.从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方法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美历史学界接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从概念上挑战既有“男人”、“女人”社会范畴的稳定性,历史地研究性别关系在以往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动摇了历史学科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三个不同时段的四本代表作,揭示了女人史的发展路径:从作为社会史的女人史,到性别史,再到后结构主义性别史,以此探析女人研究领域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寻了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4年,"性别"在法国历史领域中的接受、理解、使用、传播和本土化的轨迹:从抱有疑虑而被拒用,以致大量经典著作中"性别"这个范畴的缺失,到发展为所归结的六种使用方法或引发的六种转变,形成了由妇女史转向性别史研究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方妇女史》(五卷本)于1990-1992年在法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版发行,该系列汇聚了欧洲和北美近20多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综述,随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并涌现了大量相关书评.本文聚焦于《西方妇女史》问世之后法国学界对妇女和性别史的研究状况,并对比同期美国学界的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法国性别史的内涵是什么?在最新的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术语和主题是什么?这个领域的组织研究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4.
法国学界对中国女人的研究在法国女学研究界中的地位和主要研究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时代的初识(1860-1932年),通过大量法国等欧洲旅行者的见闻来关注和研究中国女人问题,聚焦在婚姻、家庭制度里思考中西方的差异及根源;第二个阶段是赛珍珠时代的想象(1932--1973年),借助赛珍珠的文学作品来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女人的悲哀、无助、挣扎和觉醒;第三个阶段是多学科透视中的认识深化(1973年至今)。在女权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法国新生代女学研究者结合他们深厚的法兰西治学风格解读、研究全球女人问题。贯穿在这一百多年间的研究主旨始终未变:探析女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为改善女人的命运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命观”、“女人的生命观”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对中国和法国各种具体的主导生命观的范式或规范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法女人的命运具有顺从丈夫、为成就男人而隐忍牺牲、处于无主体性的“第二性”地位等共性。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女性学研究者们以历史的视角反思以往生命观的局限,构建出从具体规范的生命观上升到有普世价值倾向的新生命观:既超越女人利益又富含女人特质的、适用于整个人类的多元新生命观,以期修补、重建以往由男人主导的生命观范式,追求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