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元明清时代的白话著作,共同的特点是密切地结合了当时的口语,很自然地吸收了大量的口语词。其中就清代的几部白话著作来说,它们的作者,有的是山东人,有的并非山东人却写了山东故事,因而不仅用了当时通用的口语词,而且还或多或少地用了某些山东方言词,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这些方言词并不易为广大的读者所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益的工作,比如陆澹安先生著的《小说词语汇释》(1964年出版,19  相似文献   
2.
背地暗地;背后;不当着面。例: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聂小倩》) 不作茧用蚕不作茧,比喻妇女不怀胎或不生小孩。例:女笑而焚图,救之已烬。一日,谓公子曰:“昔在家时,阿翁谓妾抵死不作茧。今妾老君孤,妾实不能产,恐误君宗嗣。请娶妇于家,旦晚侍奉公姑,君往来于两间,亦无所不便。”(《小翠》) 刺剟(duo)剟,刺。刺剟,同义复词,也是刺的意思。例①床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孙生》) ②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猛》) 颠跑。  相似文献   
3.
我所编写的《“五四”以来作家作品中山东方言例释》这一材料,收集的仅限于“五四”以来山东籍作家作品中出现的山东方言词。关于方言词的释义,有的还吸收了原作中对某些力言词的释义。这里发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用来作为一种样式。有不当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时代的白话著作,都密切结合了当时的口语,很自然地吸收了大量的方言词。其中有些著作使用了很多山东方言,这就使我们在今天能够借以了解当时山东方言词是一种什么情形,也还可以看出那时的方言词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异同和变化。斯大林同志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又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元、明、清某些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词发展到今天,有不少已经死亡不用了,也还有大量的仍然活在山东人民的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