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变化,究竟是一种皈依唯心主义的宣言,还是获得了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关系的全新理解?本文通过对杜娜叶夫斯卡娅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初语境的研讨,指出列宁在1915年之后所重新建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实际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自由创造运动的一种辩证改造.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列宁对唯心主义观念的接受,而应看作是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重新激扬,它最终是要指向群众作为革命主体的历史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上活着 ,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在衍生着自身的历史性生存。对于这个历史性生存的精深思考 ,首推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的生存意味着 ,每一个生命都不可能被重复 ,没有人是我的平等者。每一个人只要活着 ,都是利己主义地活着 ,而这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但就是指出了这一点的施蒂纳本人 ,他著书立说就与他吃饭、休息一样 ,并不超越于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而就是他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因此 ,负载于生命之上的个体生存所能达及的“真、善、美”的界限就是他自己的当下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3.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是张一兵教授的一部旧作,书中提出了一个"似自然性"的概念,它与另一个概念"物役性"被作者概括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视角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概念。  相似文献   
5.
通达马克思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历史现象学思想的支援背景、理论源起、思想特征以及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础 ,本文指出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正在我们周围发展着的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时间是紧密相联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所谓的历史性,就在于它的时间性,用一个很流行的词,那就是“当下”。“当下”意味着暂时性,所以,以什么样的时间作为历史的尺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而这里我们主要想言说的,不是对我们所遭遇的历史作一番极尽可能的解释(这是很诱人的事情),而是对我们如何面对我们所遭遇的历史做一种方法论上的探讨,简言之,我们应该怎样遭遇历史?我们先来看两位重要人物。一是米歇尔·福柯。他极力要打破过去历史的连续性,而把零落的时间和非连续性作为知识考古学的重点。这源出于对线…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是破解这一科学视域真谛的关键.本文作者提出,社会生活中一定的历史时间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逻辑平台,也只有在有限的历史实践中,抽象的物相才有可能被还原为真实存在的非实体社会关系,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的全部批判性审视,都建立在这一重要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