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中悲戚之态遍布,大量的"哭泣"意象是各自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符号,形成一种既承载悲情怨诉而又独抒个人意识的抒情语言。主人公那喷涌流泻的泪水或是伤感,自伤身世;或是恸哭,前路穷愁;或是怨恨,恨世不争。通过解读"哭泣"意象所勾画的悲情视域,可比较出二人身处离乱之世各异的生命体验以及面对思想困境所抉择的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在现代作家笔下,现代"学生"形象大多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具有"热烈的感情"、[1]"活泼的气象"、[2]纯洁的人格以及"牺牲的精神".[3]然而,一直致力于发掘人生的诗意美的汪曾祺却在他的作品<鸡毛>、<航空奖券>、<捡金子>中一反常态,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人格异化的青年学生群像,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更全面的增构性的呈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理念和规范,打破了乌托邦政治下的"新青年"神话,同时对现代学生形象进行了消解性的反思与增构.  相似文献   
3.
祝兆炬教授的长篇小说《台门》是一个深具绍兴本土气息、倍显地域性和自足性的文本世界。作者独出机杼地选取浙东族群传统民居———台门为故事生发的特定环境,运用"立交桥"式的结构组构情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