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构成语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客观和主观,显性和隐性等因素,而且还有外延内涵之分。此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帮助确立语词意义和划分概念种类,也可以为言语交际中的索引句指明具体对象;既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消除歧义,避免语义含混。  相似文献   
2.
思维形式与语言形式的关系决定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质的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区别在于,思维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而语言仅仅是代表对象的符号。例如“人”,作为思维对象所反映的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而“人”作为语词,仅仅是两笔画,读“ren”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论预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是一篇从逻辑与语言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预设问题的专论。文章从语形、语义、语用的不同层面出发,对预设的涵义、特征、类型、真值情况作了多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探讨,着重指出析出预设对于辨析逻辑谬误,获取更多语言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模糊逻辑是一个新的逻辑分支。本文试图对模糊逻辑的一部分——模糊概念作一具体的分析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论述:从哲学认识论、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模糊概念”作了界定;运用模糊数学集合论方法对模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具体的描述研究;对模糊概念的论域和系统作了区分,并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模糊概念在种类上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特殊性作了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5.
修辞与逻辑关系密切,有人通俗地说,在说话写文章中,逻辑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然而,“好”必须以“对”作为前提,以研究语言表达艺术为对象的修辞必须接受以研究思维为对象的逻辑的制约,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在很长时间内却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服从逻辑,有时修辞可以偏离逻辑.这种看法早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就见端倪.陈先生说,修辞“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的新潮小说家不采用传统思维方式 ,乃将形而上的观念引进了创作思维过程中 ,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抽象意味  相似文献   
7.
<正> 一文学是真实的领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论文学》1978年版163页)据此,有人就把现实主义简单地归结为“写真实”,认为“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写入文艺作品。”这样的说法对吗?说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能写进文艺作品,这显然是不对的。鲁迅先生就曾通俗地举例说,象“鼻涕”、“大便”、“毛毛虫”,之类的东西就不应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去反映。  相似文献   
8.
悖论,是逻辑科学中一个讨论得相当广泛的论题。究竟什么是悖论,种种说法,源远流长。在众多的逻辑学教科书中,对悖论总是作比较狭义的解释。《辞海》给悖论所下的定义可以说较好地集中概括了各家的说法: “一命题B,如果承认B,可推得>B(非B),反之,如果承认>B,又可推得  相似文献   
9.
蒙太奇,原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它借助于先进的电影技术,通过对镜头、画面的剪辑、组合,生动鲜明地反映现买生活。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蒙太奇由于具有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强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文学样式所吸收,其中,尤以小说创作用得最多。电影是视觉艺术,要想在有限的片头长度内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必须按一定的创作意图的需要,充分运用蒙太奇对镜头进行剪辑组合,使观众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小说创作中,蒙太奇这一特点常常成为作家用以扩充作品的容量、增大作品浓  相似文献   
10.
在《试论模糊概念》一文中,我们已从形式逻辑角度对模糊概念的定义、特征、分类等问题作了探讨。本文着重从认识论角度讨论模糊概念在思维中的应用问题。一作为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是思维运动的出发点,也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在人类认识的现实活动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精确性与模糊性都有自己存在的客观理由和必然依据。以不精确性、模糊性和相对性为基本特征的模糊概念,一方面固然可以从客观存在的大量模糊现象和人们的主观认识找到其存在的依据,这在《试论模糊概念》一文中已谈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类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本身找到其存在的理由,这一点是不大被人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