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许嘉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九二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经济发展的内涵看,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产业正由劳动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酝酿已久,在冯骥才同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这个呼吁的时候、以及获得国家支持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深入地交换了想法。我非常地支持、拥护和赞赏这一创意。首先,我要说抢救两个字用得好。它不仅仅醒目,可以对相当多的人起到振聋发聩的影响,而且它是实事求是的,现在的确到了抢救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自上个世纪初开始,我们国家就处在转型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这个转化需要很长的过程。而近几十年,就是我们建立人民共和国之后,这种转型的速度加快了。根据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当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小学与儒学     
许嘉璐 《文史哲》2011,(3):5-15
所谓"小学",简单地说就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欲弘扬传统,即需阅读典籍;欲阅读典籍,即需掌握"小学",尤其是训诂。不读典籍,不讲训诂而谈文化,乃是在架空中楼阁。训诂为解释而生,典籍之内涵为训诂之本,不可舍本逐末,应当本末兼顾。所以,研究儒学,既要训诂明,也需要"经"义明。而"经"义是训诂所需语境的一部分,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做到训诂和义理兼顾。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践,认真体验。就学术总体而言,要提倡四"不"精神——不忘学术之根,不弃为人之本,不轻古人之教,不拒"正业"之知,亦即顾炎武所说的"博学以文,行己有耻"。  相似文献   
5.
我不是学管理专业的,但是出于对管理科学重要性的感知,眼见我们众多的企业由于管理得当、符合科学的规律而蒸蒸日上,又有一些企业由于违背了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而从地平线上消失,所以作为对咱们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向鼓掌最热烈的一位观众,一位摇旗呐喊的一个支持者,今天,我斗胆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面前说说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深研元典 振兴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对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的价值体系,并且成为中华文化的脊骨。道家的核心教义和信仰,集中地涵蕴在《道德经》这短短的五千文中。《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论道、讲经,首先就应该从这部伟大的元典开始。中国道教要振兴,提高对道教经典和教义的研究水平,既需要与儒学、佛教交流、"对话",相融共生,也需要走出国门,和各种宗教进行交流切磋。道教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除了发挥宫观的作用外,修道之人还应该走进社会。佛门讲经,玄门论道,这是宗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共同建立适合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伦理观、世界观,促进世界和谐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中国的哲学逐渐成了西方哲学的奴仆和"名牌产品"并不高明的仿造者,至今还在受着西方传统的束缚之苦。即使致力于开掘中国传统哲学,也是"带着镣铐跳舞",追求本来并不存在的"超越"、"绝对",事事处处二分,致使西方观念深入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且普及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的角角落落,从而使为数不少的中国人逐渐迷失了本性。现在欧洲中心论将要、也许已经正在被文化多元论所代替,非欧洲的哲学应该有话语权。中国哲学是否能以平等的身份立于多元世界之中,一方面决定于国外学术思想的变革,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学术界自身,在于我们能否日益准确地、严密地阐释、论证、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能否用以指出中国人的人生和社会的路向。因此,我们必须试用一种以中国为中心、中国固有的视角,这种视角仔细地选取一些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据以表达的语汇。哲学研究者,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者,一定要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并且能熟练地把它运用到解读中国古代文献的实践中去,要切实加强语文的训诂学和哲学的解释学的沟通,尽快建设跨文化的阐释学。中国学术应卸下束缚自身的镣铐起舞,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不同文化对话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石锓:许老师,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您怎么看待世界各国的汉语热?许嘉璐:汉语热不热是相对的.2000年以前,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只有八万人左右,在各个国家学汉语的屈指可数.现在,每年来华学汉语的有20多万,世界各国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现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数量,美国有4000多所,英国5200多所,澳大利亚1500多所,泰国1000多所.中小学学习汉语人数,美国已超过16万人,法国4.6万人,澳大利亚12万人,泰国超过50万人.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讨论长城及长城学的界定及在学术上的作用等问题 ,指出在长城学的研究中 ,要立足中华大文化 ,要认识到建立长城学 ,开掘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应该 ,而且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不同文明间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范围在扩大,矛盾、冲突和危机也在加深。世界需要对话,只有理解彼此之异,才能找到彼此之同。通过对话,可以懂得、欣赏、学习对方,增进友谊,和睦相处。只有加强对话,超越危机,人类文明才会有和平、进步与发展。本刊自本期始,推出"文明与对话"栏目,以搭建不同文明会合交融的平台。目前推出的是儒耶文明间的对话,我们不回避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有差异才有多元,双方才都有持续前进的外部动力,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儒耶两种文明的高层次交流与对话实践,将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并推动儒学进一步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