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三木清(1939——1945)是三十年代前后,在日本思想界具有相当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正如住谷一彦在《三木清集》解说里所指出的,他之所以闻名全国,主要是由于他从事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研究。他的文章曾吸引过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三木生于兵库县辑保郡辑西村的一个半农半商家庭,于1914年到京都就学于第一高等学校,1917年该校毕业后又转入京大文学系哲学科,于1922年留学德国,主要跟海德格尔学习存在主义。1925年回国不久,他在杂志上接连发表《人学的马克思形态》(1927、5)、《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论》(1927、7)、《唯物史观和现代意识》(1928年、4)、《社会科学的予备概念》(1929、4)以及《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1931、7)等一系列论文。这就是他的所谓“唯物史观时期”。  相似文献   
2.
佛教初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到魏晋时,大乘般若学又与玄学合流,被理解为玄学的变种;至南北朝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扎下根。在高句丽,佛教尽管作为高级的宗教而传入,但已经不可能在其纯粹形式下得到传播,只有与原有的思想信仰在相融合才有可能扎下根子。这样,高句丽初期具有着杂信性特点。这种特色与当时高句丽的宗教政策带有明显的调和合糅性质有关。日本初期佛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政治关系密切,与政治混同、政教不分,与政治的争夺相纠缠,可谓“政治佛教”。  相似文献   
3.
比较:贝原益轩与张载之哲学思想许能洙日本在德川时代全面引进中国的宋明哲学,据以建立日本化的儒学.在此过程中,贝原益轩着重继承张起、罗钦顺的朴素唯物主义,对当时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朱子学提出系统的批评意见,并在批判吸收宋明哲学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