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意蕴,指出11世纪前后的藏地寺院,与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延伸至中原腹地的宋、辽与西夏,同样处在末法背景下佛教中兴的圆融氛围之中,包含了金刚乘无上瑜伽密的体系化新兴藏传佛教。此时虽已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但藏地佛教的顶尖架构,仍然保留了承袭自敦煌吐蕃传统的圆融佛教特征,扎塘寺、桑耶寺佛殿的三层绘塑造像安排,恰好体现了此时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2.
宗 教和历史研究一样,宗教研究一直是海外藏学研究的重点,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外学者对研究藏族社会的宗教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涌现了一批知名学者。这次藏学会有关藏区宗教研究的论文仍然最多。其中,研究教派历史和人物的论文有德国学者GRUSCHKE Andreas的《觉囊巴一个假设消亡的藏传佛教流派衰落的原因、留存情  相似文献   
3.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4.
学界同仁大多有这样的看法,一本好的杂志的导向有时会决定一门学科的兴衰的趋势,藏学研究领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近20余年的兴起确实与《中国藏学》的大力扶持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虽然有些圈外学者在关注西藏艺术,但大多缺乏相关的西藏文史训练,除了诸考古大家有关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的研究及文物图册的编辑出版之外,西藏艺术史,尤其是汉藏艺术关系史的研究尚呈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5.
藏族的山神神话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藏族的山神神话每一个古代民族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构成该民族的原始文明。各民族对宇宙世界的发生次序,对自然的神化方式,则因各自社会形态的差异而互有不同,并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山神崇拜是藏族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中最具个性特征的崇拜形式;是构成藏族整个原始信仰体系的基础。藏族居住的地区是一个山脉丛立的地区,藏区任何一座山峰之上都驻有神灵,每位山神都有自己的领地,主司专门的事务;与山神伴生相存的还有大量的山神神话、传说,特定的祭祀仪礼和供奉方法。山神崇拜  相似文献   
6.
西藏宗教中的御邪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御邪最重要的工具是护身符和符咒。最简单的护身符是写有或印有祈愿文和咒语的纸片,上面经常带有魔符图案的绘画。这些纸片经常是折叠起来,封好,用不同颜色的线包扎成形。与后面这一种形式的护身符相并的名词是“护身线”,其形式和名称在西藏各个教派那里各不相同,宁玛派使用的三种重要的护身线的名称如下:乌龟紧腔、雍仲绕脐和人鬼紧口,其他的护身符是经过大德喇嘛加持的药草、念珠,混合碾碎药草粉末的胶泥或面团制成的  相似文献   
7.
国际藏学研究新动向--第九届国际藏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继胜 《中国藏学》2001,(1):114-126
第九届国际藏学讨论会于2000年6月24日至7月30日在荷兰莱顿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共309人,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参会人数最多,有56人;其次是德国,有43人;我国的代表有40人;此外,东道主荷兰21人,英国20人,印度19人,法国19人,俄罗斯12人,奥地利13人,瑞士9人,挪威8人,意大利7人,澳大利亚6人,日本6人,尼泊尔5人,丹麦5人,新西兰3人,以色列3人,不丹3人,匈牙利2人,西班  相似文献   
8.
谢继胜  贾维维 《中国藏学》2011,(1):149-161,2
文章扼要记述作者考察的元明清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北京史籍文献。根据以寺庙、佛塔、绘画、雕塑和相关僧俗人物及其文献建立起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线索,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指出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在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在各民族共同创建中华文明史以及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若干以前学界未曾关注的观点:如覆钵塔与中国城市空间表达与标志,元明北京寺院的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元至明永宣时期藏传雕塑对中国雕塑史的推动,明罗汉图像在藏区的流布,明清衮服与藏传金铜佛衣饰配置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Gnyan 源流辨析0 gnyan 的原始词义是野羊。指活动在藏北草原(byang-thang)的野生羱羊。善奔驰,两角粗长,衰老之时,两角向前盘曲拖地,以致不能饮食水草而死亡。gnyan 不易驯化,古代藏族人以弓弩射杀之,以其角盛酒浆奶汁,称为 gnyan-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中唐至晚唐石窟中具有吐蕃或吐蕃与印度波罗样式的壁画以及藏经洞所出具有同样风格的绢画从作品内容著录、图像渊源、年代判定,与吐蕃本土及汉地艺术传承的关系、相关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指出唐蕃时期唐蕃美术的交融是后代蔚为大观的“汉藏艺术风格”的源头,也是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