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网络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人类社会系统,都属于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混沌与秩序协同共生是其根本特征.网络传播中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适度混沌"."强互动性"是造成这种"适度混沌"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复杂系统富有弹性地因应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发展创新的活力方面,"适度混沌"是具有良性功能和正价值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步入新世纪之后,对于新生的数字化技术人文环境,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的心态已经从激情走向宁静。对于网络传播及其文化衍生物,赞美和批评各执一端的激烈观点,也向更为理智与复杂化的心绪转化。于是,一方面是社会上电脑和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另一方面是社会心理上的“网络热”开始冷却———体现这种变化的一个文化征候是,大约从2002年开始,网络和网络文学、电脑美术和DV艺术等,开始失去轰动效应,媒体不再对它们大肆炒作;文化类网站也不再是登录者如云的热闹门庭,而是重新回归了优雅而又相对落寞的沙龙本位。然而,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传播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一词具有不同的意义,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文化则具有作为“财产”、“精神养分”和“创造及交往活动”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作为社会系统的文化,其安全呈现为“超稳态”、“稳态”和“动态”三种状况,而安全的利益主体亦可划分为人类、民族国家与个体三个层次。本文在对文化安全的上述层面、状况和利益主体视角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当代全球化传播环境中,必须确立某种动态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观。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进化     
Ⅰ、对于恒久价值的渴求也许曾经造成对文化创造的某种意想不到的束缚——思虑和等待得太久,势必失却热情和气魄.然而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创造和研究中,更耐人寻味的倒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流向:伴随着极为轻捷的节奏,某些激进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似乎总是以充足的理由,宣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目标或方法的过时,并倡引我们急切地奔向新的目标和方法.如果说时下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真有所谓疲软,症结之一,乃是人们曾十分亢奋地进行过的种种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有学者将此归因于中国文艺界或社科界心态上的浮躁,这确是简省而无可指责的诊断,只是它并没有切中作为这种趋向基础的观念,因为人们  相似文献   
5.
阿Q是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是公认的,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却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一九五七年以后,不论争论的各方意见怎样分歧,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不同意作者鲁迅自己的说法,即不同意说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是“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一个典型,认为这是一种“不妥当”的说法。但是,今天,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想影响正在肃清的时候,如果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我们应当对鲁迅先生的观点给予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20世纪是大众传播勃兴繁盛的黄金岁月。传统传播学将传播活动区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传者和受者同在一个“场”中借助自然语言来进行的人际传播,是人类最古老也最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全面考察了文学与电视的关系 ,对文学式微、电视兴盛的原因以及作家们对此的不同态度作了剖析和归纳 ,探讨了文字文化与电视文化各自的审美特点和优势 ,分析了两种文化在发生联系中的冲突现象 ,并指出电视文化批评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语言文字本位向视觉图像本位转化的进程,在网络图像信息环境中普遍滋生的"两性互窥"现象,是这一进程的典型表征之一,它向美学提出了新难题.网络传播的技术物性、中产阶级占主体的网民构成和强调感性的后现代美学观念,是导致这类现象的主因.与人体图像相关的审美规范是一个在历史中动态建构的范畴.今天,只有将美学研究与信息工程学、图像传播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启对网络人体审美问题的正确思考.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艺术家是艺术品价值的创造者,那么评论家则是艺术品影响和艺术家声望的重要创造者。然而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各类评论家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最广泛而恒久地对于艺术界内外的公众起影响的评论家,只能是以其对艺术作品的意蕴与形式作出深刻独特的注释而确立了权威的人士。换言之,评论家在创造艺术家声望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声望,这是借助于传媒和文化手段进行艺术批评活动的评论家必须追求的目标。显然,评论的权威实自独立的学术品格、力求客观的态度与深入的精神洞见。但是评论可以创造艺术家声望的功能,又往往使它与广告具有相…  相似文献   
10.
为“五四”时期先哲们所热切呼唤的德先生再度迈入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前厅时,尴尬地面临着这样的情形:作为主人的政治家对他还沉吟不语,理论家中就有人叫道:“请出去等着,先生,我们要先迎接你的养父新权威主义.”中国理论界不久前对于“新权威主义”的倡说或争议又一次表明,自七十多年前迄于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