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城郊概况与战略地位辽宁省现有十三个省辖市、城市人口为1078.29万人(不包括郊区人口),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有四个,即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十三个省辖市共有三十一个郊区。1985年,郊区有农户89万户,总人口322万人,劳动力142.8万人,耕地面积为55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5379.4万亩的10.3%。蔬菜播种面积为113万亩,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326万亩的34.6%,占郊区播种面积18.7%,其中商品菜播种面积85万亩,占郊区蔬菜播种面积的75%。商品菜产量187万吨,水果产量11万吨,生猪年末存栏数为10.9万头,羊年末存栏8.6万只,奶牛为2.5万头,产奶量为6.4万吨,其中牛奶5.7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1万吨,水产品产量17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6.8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209万吨,乡镇企业产值51.8万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6.1%。  相似文献   
2.
谈论起战后就在欧美广泛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也许这要比问题本身更问题化了。否则,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先生怎么会在有关“后现代”在国内外旷日持久的论争中要说,“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至今仍复杂又有讨论余地”呢?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它仍介乎难以界定、而行家们又急于界定的状况中。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如王宁、王岳川、盛宁等,对此有专论专述,本文就不赘言。对于中国人为何和如何采用欧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评介本国某些文学现象的过程中,探索在跨文化语境背景评论的基本态势及其相关的文学问题,我想这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思维形态的堂奥。中华文化注重感悟。中国古诗人更是本真地体悟、诗意化生存、艺术与生命合为一的诗哲。不宜将直觉感悟排斥在思维之外,否则难以评析中国古诗人的创作。古诗人的创作显现多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诗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的特征;从瞬间观照生命的吉光片羽中,便可透出直觉体悟思维的灵动;既启人心智,又拓展空间、深化意境,这是类比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高妙;文字的凝练和具象性,语法的弹性,表达的温婉、曲折使古典诗歌流露出模糊思维的特点。这些思维特征不是孤立片面的,一篇佳作就尽现。  相似文献   
4.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成了以内心体认为特征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对《周易》观念的化用最为常见。那些内化为阳明心学的观念学说与《周易》有内在的关联,这反映出阳明心学对《周易》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传统形态的生活在各个领域都急剧变化。时空的变化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及其题材;科技化、标准化、程式化的生活影响了感知思维方式;不断细化的学科和社会分工又使诗歌文体及诗意发生流变;过度的娱乐低俗化影响创作者与公众的审美趣味;商业化的利诱更是影响了创作心境及创造力。因此,甘于寂寞、完善心性才有可能抗御对诗歌创作的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谭振江 《老友》2011,(2):20-20
名如其人 郭明义—— 看到您的那一刻 那样地熟悉 仿佛千里之外 我就在您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人。劳动和劳动观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勤劳自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从为民族振兴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着力抓好学校的劳动实践、劳动锻炼。全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大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及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已颇为引人注目。在评述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深化研究及其实施的思考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从文化身份入手,重新确立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要将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增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举措;要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要在相互关联的大格局中,构建完备的国家文化安全大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因果报应观念原本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对天地鬼神的尊崇与敬畏,是中国古代因果报应观念的肇始。因果报应观念大量蕴藏于儒、道、墨等传统经典中。佛教传入之所以能逐渐被接受并中国化,与中国本土因果报应观念的共通密切相关。因果报应观念是儒道释同源并逐渐融合的价值观念内核,也是儒道释相互借益竞相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思维肇始于群经之首《周易》.它是中华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现代类比推理有所不同.汉字的建构离不开这一思维;古典诗歌创作也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它是诸子百家及儒道释历代思想智慧的基础.它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审美型文化智慧的体现.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而且关乎要不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严谨、审慎、辩证和包容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