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狂人日记》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是经过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素材的提炼、加工和典型化而最后完成的。因此,它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或象征主义的。“狂人”这一形象,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这一类人(比如它的原型)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即所谓“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代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其植根于生活,存在于社会,因此它是真实可信的,现实的,而不是假定性的,诗化的,象征化或“拟狂化”的。  相似文献   
2.
谷兴云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几年里,因为研究鲁迅和编印有关资料,曾与他的大学老师、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专家钟敬文教授频繁通信。钟敬文先生致谷兴云信札二十通,由谷兴云先生提供并整理。这些信札写作时间均在1975、1976年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谷兴云先生对信札所涉及的相关文史细节,作了必要的简注,可帮助学者理解其中的信札内容。  相似文献   
3.
最近重读《阿Q正传》,在第九章“大团圆”,发生了一个疑问。就是:从情节看,阿Q从被关进牢房,到再被从牢房提出受审讯、受判决,直到最后被处决,一共三次被“抓进栅栏门”和“抓出栅栏门”;但从文字看,没有写“第三次”抓进栅栏门,而“又被抓进栅栏门”(见本章第19自然段,按此即“第二次”被抓进栅栏门)和“第二次抓进栅栏门”(见第27自然段)、“第二次进了栅栏”(见第28自然段),则前后重复出现。这是怎么回审?是不是自己看错了,没搞清楚?经一再审读推敲,阿Q在被“第二次抓出栅栏门”(见  相似文献   
4.
在对鲁迅《狂人日记》的研究中,不少论者对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原型相当重视,并有所论列。王士菁同志在《鲁迅传》中,于叙述“狂人”原型发病情况之时,还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写的绝命书——此信现在保存于鲁迅博物馆。这封绝命书,应是研究这位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对比研究“狂人”形象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向鲁迅博物馆求教;承鲁迅博物馆热情协助,寄来了经鲁迅保存下来的“狂人”原型阮久荪的四封书简(包括上述绝命书在内)的抄件。笔者对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敬意。为了和同好者共同研究这些材料,现将书简转录于下,并陈述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也是鲁迅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作品。它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