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通过对英语句子内部照应现象的分析,认为确定观念参照点的三个因素中,显著性和观念联系性对句内共指的影响要优先于线性语序,而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文章从法语入手,对法语中的照应现象作一分析,检验VanHoek的照应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法语中的句内及语篇照应现象。  相似文献   
2.
“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音译为“Taboo”。禁忌最初只是一种迷信形式,是基于原始民族对于“玛那”(Manna,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然而,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慢慢地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最后变成了法律。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领导人出访还是百姓会友,用餐都是不可避免且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餐桌禁忌便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餐桌禁忌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学课本中的《屈原列传》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在青年时期,漫游途中,来到长沙曾亲自去凭吊过屈原。他被屈原辉煌的才华所折服,他被屈原高尚的人格所感动,他深深地同情着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在他身受宫刑之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更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要通过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介绍,揭露出人世间的黑暗,以抒泄他那心中的积愤。 屈原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由于诸侯的相互兼并,中国境内出现了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对峙、彼此争强的局面。在七国中,处在西北部的秦国兵力最强,处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是一本历史典籍,但它并不完全是因为具有史料价值而被重视,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具有文学的价值而彪炳千古.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历时两千多年,但我们今天研读起来,仍感到有一股巨大的艺术魅力.现就以下几点,谈谈《战国策》的人物描写.精湛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胆识《战国策》里不少人物的胆识与品格,经常是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表现出来的.如《赵威后问齐使》中的赵威后,她的政治见  相似文献   
5.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庄周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此儒道两家的“有为”与“无为”的思想,互为补充,潜移默化了两千多年.虽然道家思想没能象儒家思想那样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庄子的人格和文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有同志断言庄子是个“名副其实的悲观主义者”,“消极影响甚大”.因而认为“思想内容消极,甚至反动的作品,而带有很强的艺术性,也不应排斥,应当从艺术技巧方面去借鉴.我们对待《庄子》的散文,也应当本着这样的态度.”我认为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家或诗人,他们在研读前人的作品时,  相似文献   
6.
陕西师范大学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1年1—2期上,登载了邱(王寿)同志的《<屈原列传>评注》.其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郑袖,郑女,美而善舞,怀王封她为南后.”显然,邱(王寿)同志认为郑袖即南后,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字,南后、郑袖实非一人.《战国策·楚策二》中说楚怀王逮捕了张仪,并要杀掉他.靳尚受了张仪的贿赂,先去向楚王施加压力,又去对“王之幸夫人郑袖”进行攻心战,致使郑袖劝说楚王放走了张仪.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张仪……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人情。历来对《诗》的解释多有歧异,人们从各自需要出发去解释《诗》,其中总是掺杂着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意识,并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取今人对《诗》的通行解释,谈谈从《诗经》看古代妇女的命运。 《诗经》的时代,是奴隶社会由兴盛到瓦解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步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词、虚词两方面对汉法语言的省略句作了对比。这对加深理解汉法语言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汉法语言教学、语言互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言简而义丰,尽量用简略的形式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义,不强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口语方面更是如此。法语中的句子则尽量要求结构上的完整性,很多汉语中的无主句,译成法语时须补上无人称主语。实词的省略方面,汉语比较突出。由于汉语没有时、体、人称等语法范畴的纠缠,所以它的灵活性很强。虚词的省略,汉语要比法语多见。汉语往往以前后句意的联系来体现复句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非出现关联词语。而法语必须出现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成为复句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9.
汉语与法语的存现句有共性,均可描述场景,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变化。文章主要是探讨差异。汉语的存现句的前段是表处所与时间的名词,在句首多作主语,少数作状语;这些词语在法语中只作状语,放到句首句尾均可,在“il y a”结构中只能放在句尾。处所与时间名词同时出现时,汉语中必有一个是主语,另一个是状语;法语中两个全是状语。汉语存现句的时间名词对动词没有影响,法语的时间状语对动词有时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一系列课题。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知识通才,已经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并付诸实施。针对这一形势,我们外语学院相继设立了英法、英德、英俄等专业,从培养出的英法专业学生看,适应社会需求的确很强,分配到社会上的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继续深造的基础扎实。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值得认真总结、探索的改革之路。双语渗透的教学实践证明:顺应改革形势、优化知识结构是前提,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中心,强调交叉渗透、培养一专多能是目的。其间,必须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凭借一种依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应不断提高。严师才能带出高徒,抓好“教”与“学”两个环节,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