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哲学不是与各门科学并列的,它是对各门科学的前提与概念进行反思。由于语言在蛊惑我们的理智,我们很容易产生概念的混乱。哲学是针对这种蛊惑所做的斗争,是对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考察,重新清理理论的地基。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这两位重要的语言哲学家都把哲学的任务看作是这样一种思想治疗活动。  相似文献   
2.
利奥塔是解构主义思想的重要倡导者。用他的话说,解构主义是一场针对压抑性宏大叙事的抵抗运动。从他早期著作《话语,图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他的解构主义思想。在此书中,利奥塔把差异置于世界观的中心,认为不存在指导和控制系统运作的任何奠基性结构。利奥塔认为,话语永远不能被完全掌控,在话语的内部总是存在图形的颠覆性力量,它阻止着话语达到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自从掌握了语言进入象征界后,便进入一种分裂和意义整合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命的动态过程.精神分裂状态既是生命过程的暂时中断,又是意义整合的重新开始.时间性是一种意义统一体的生命的基本规定.没有时间性,就没有意义.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意识的两个起源:精神病理学和语言表征机制.主体的构成离不开这两方面的结合.现象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主体在语言上的原初意指关系,即前概念阶段意向性关系的恢复.这种意向性关系既有意义构成层面,又有心理能量的分配和转化层面.本文通过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来分析时间意识的形成和主体的意义构成.  相似文献   
4.
主体是什么,主体的存在结构是如何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所关注和探究的。本文尝试在现代语言学、精神分析和哲学的比较视域中探讨语言与主体的建构之间的本质关系。人从本能动物演化到作为主体的人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关键作用。语言既使人产生欲望而焦灼不宁,也可以使人追问意义的存在,进入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