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论宋太祖时期的忠节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育松 《中州学刊》2001,(6):101-105
宋朝立国之初,除了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很重视忠节观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宋太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褒奖忠臣、惩治叛逆,这从他对后周旧臣、敌国大臣及本朝文武官员的态度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要求大臣忠节的前提下,宋太祖尽量在物质、待遇方面满足他们,因此,太祖一朝的君臣关系总体说来较为和谐。尽管宋太祖所宣扬的忠节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五代的烙印,但这一时期的忠节观建设则拉开了封建社会后期重建忠节观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北宋建立后,十分注重忠节建设,金人入侵、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则是对其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尽管许多士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颇受时人和后人的指责,但恰恰是从张邦昌这个所谓的"叛臣"在被逼登基前后的内心挣扎和外在表现上,可以看到北宋忠节建设的成效;士大夫对楚政权不合作、不认可的态度和对宋室的拥戴、扶持,也构成鲜明对比;宋王室在仅存庶子、废后的情况下仍能迅速重建南宋王朝并维持一百五十余年统治,忠节观念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史记》看西汉中期以前的妇女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育松 《浙江学刊》2000,(4):115-118
作为反映西汉中期以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文献,《史记》为我们了解先秦至汉武帝时期妇女地位的概况和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当时妇女在政治中的地位较高,贞节尚未成为对女性单方面的要求,三从四德也未成为评价女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春秋中后期至秦汉,随着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对原始遗俗的扫荡和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出现了封建社会强化贞节观念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对妇女的歧视继续加深,夫妻关系逐渐与君臣关系相对应,最终被纳入“三纲”中。  相似文献   
4.
从天书封祀看宋真宗时期的忠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书封祀是宋真宗统治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是宋真宗利用当时仍具影响的神道文化,为加强忠节文化建设所实行的一个举措,其目的是为了论证宋室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将此事件放在宋初忠节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天书封祀是当时忠节文化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神道文化在政治上的反映。该事件中,人们对神道设教的质疑和对从道、从君问题的思考和抉择,既暴露了君主在忠节建设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也反映了臣民对何谓效忠所存在的困惑;同时也折射出随着儒学的复兴,宋代文化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对此后的忠节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两岸四地的共三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副秘书长解莉莉在开幕式上分别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6.
略论向子■     
向子是两宋之际一位气节忠鲠的爱国士大夫,生前死后曾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极高的赞誉。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他在徽宗初年步入仕途,莅官临政,不畏权幸;靖康之变中积极应诏勤王、力阻叛臣;南宋建立后,又以一介书生与金军浴血奋战,为国家献计献策,为抗金部队筹粮筹款,最后宁肯退避闲居也不附和投降卖国的君臣。文章认为在向子身上体现了当时爱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宋重构忠节观为背景探讨王安石的忠节观,指出,王安石的忠节观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反对愚忠,坚持原始儒家以道义事君的原则;第二,直接继承孟子,坚持君臣为对等关系;第三,对最能体现忠节的"不事二姓"、以死尽忠不作强调,也不以此作为评价大臣的标准.他的忠节观与北宋重构忠节观的趋势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实践的失败.从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开始,许多对王氏的非议和指责实质上都是针对其忠节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 ,胡适一直被视为“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 ,而胡适本人 ,则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他所指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又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使我们有必要关注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 ,这不但能使我们了解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胡适思想的理解。1  与对先秦、清代的研究相比 ,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但他对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经济思想的特征,曾经作过较为全面的探讨。从总体看来,以往的研究基本凸显的是他们重视工商的一面,以此来强调他们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有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再加探讨的话,就会发现上述观点多少显得有些偏颇。有鉴于此,本文试就他们经济思想的特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利于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一在探讨三大思想家经济思想的特征前,有必要对晚明时期的经济背景作些考察。十六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传统经济领域,出现了零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主要表现在嘉靖、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