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吴松樟,余志洪针对农村信用社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制定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1、健全农村金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建立农行、联社、基层社三级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初仕泉州府同安县主簿期间,积极整顿县学,创办书院,首创讲学之风,不仅使其思想得到很好的传承,也给泉州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之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终使泉州成为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朱熹也因此成了闽学的创始人,包括同安在内的泉南地区成了“闽学开宗之地”.文章就朱熹在泉州府讲学及创办书院等教育活动作一回顾,并试图揭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泉州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鲁迅仙台书简(一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于日本仙台致蒋抑巵信)的刊布,为我们提供了鲁迅先生留日生活和思想(特别是仙台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书简发表之初以及其后,许多同志作了考释,阐述当时鲁迅的思想,考索当时的一些史实,颇受启发。本文拟对其中一些说法,有所辨析,不敢自以为是,愿就正于同志们。一、鲁迅到仙台日期辨陈友雄同志根据信里所写的“前尝由江户奉一书,想经詧入。尔来索居仙台,又复匝月”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作品标题是作品表达之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它凝聚的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的是作者独特的构思,因而与作品一样同属于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由于作品标题客观上要求的简练、高度概括与抽象等属性使其往往缺乏独创性或不能完整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够进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本文基于知识产权是自然权利的基本观念,试图探索如何突破现有著作权法律制度的障碍和进一步拓展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路径,以求完善保护作品标题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西北部苗族村寨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分析其治理的核心构成与政治参与性以及基层政治生活的关系,为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与村政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对东方的征服(334-323B.C)标志着古代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亚历山大东征所创造的时局中产生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联合体,它延续了将近一千年,一直到被伊斯兰征服而摧毁为止.亚历山大所缔造的这一新的历史事实使得西方与东方的融合成为可能."西方"在这里指的是坐落在爱琴海周围的地域,而"东方"是指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地区,由埃及延伸到印度边界.尽管亚历山大的政治创造随着他自己的去世而瓦解,然而从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其进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并没有受到干扰,一方面,几个继承者(Diado-chi)王国之间的地域性融合正在进行,另一方面,一种它们所共同的、本质上超民族的希腊化文明随之兴起.当罗马最终解散了这些分散的政治实体,把它们编入到帝国的行省中去的时候,她只不过是给予这个同质体以形式,其实它早就已经超越国家边界而盛行了.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