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女娲信仰源自古冀州,20世纪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女娲崇拜痕迹;炼石补天是五千多年前的一次重大祭祀活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即是此次祭祀留下的遗迹;“红山女神”像即是女娲塑像。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二南”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最初也与特定的地域相关.根据诗歌中所涉及的地名及“召南”的地理方位,可确定《召南·江有汜》采自长江上游,即巴渝地区.结合汉代以后被改编过的《巴渝舞》推断,《江有汜》的“三音步”正是巴渝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自西汉开始,南方巴渝歌舞及“楚辞”传入中原,不仅丰富了中原诗坛,也推动了诗歌主要样式的变革:从以“偶音步”的四言诗为主,发展到以“奇音步”的五言、七言诗为主.  相似文献   
3.
商、周两族群是上古华夏族的主干。早期的商族群以渔猎-畜牧生产为主,崇尚四方,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原始五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周族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部落,重视四时,素有依据时令交替安排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习俗。战国中期以后,各地域、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以五行、四时为代表的两种传统文化也随之开始了整合进程。  相似文献   
4.
《邶风.简兮》并不是与万舞相伴的歌辞,而是旁观者或舞师在一场公庭万舞后的感慨。诗中所描写的万舞,本是汤乐《大濩》的舞容,而这里却被周人改编并用来祭祀先妣。作为殷商后裔的诗人或舞师对周人这种做法是无奈的,其感情是忧伤的。  相似文献   
5.
郑声是孔子对一种非雅音乐的贬称,它滥觞于殷商,得名于春秋,流行于战国,影响及于后世。对于习惯了雅乐的贵族而言,郑声的确是“新声”。但是,它的前身却是商纣王的“新淫声”,比西周制作的雅乐还要古老。郑声的表演者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女乐或乐师,欣赏者是拥有特权的新兴贵族,因此在本质上它属于宫廷音乐。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郑声会流行于民间,也不排除它会吸收民间音乐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7.
8.
龙凤同源考     
考古中玉龙和玉凤共出的现象,以红山文化为最早。对于探求五帝时代各原始部族问的关系而言,这种现象当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崇拜龙的原始部族与崇拜凤的原始部族曾生活于共同的地域空间,二者曾经结成过婚姻联盟。龙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衍变,沉淀于今人的意识中则表现为龙指男性,风指女性,龙凤结合成为典型的异性恋象征。实际上,这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于上古龙部族与凤部族间联姻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邶风·简兮》并不是与万舞相伴的歌辞,而是旁观者或舞师在一场公庭万舞后的感慨。诗中所描写的万舞,本是汤乐《大潢》的舞容,而这里却被周人改编并用来祭祀先妣。作为殷商后裔的诗人或舞师对周人这种做法是无奈的,其感情是忧伤的。  相似文献   
10.
依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女娲信仰源自古冀州,20世纪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女娲崇拜痕迹;炼石补天是五千多年前的一次重大祭祀活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即是此次祭祀留下的遗迹;"红山女神"像即是女娲塑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