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义夫旌表本来是传统社会比较常见的旌表名目,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尚义观念的一贯推崇态度。义夫旌表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变迁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到明清时期,义夫一词在民间语言中侧重指代重视夫妻之义的男子。其中能最终受到义夫旌表的,主要是指青壮年时期丧妻,终身不再娶的男子。本文试图以明清为时代断限,探讨这一独特旌表政策的出台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魏禧为代表的士绅认为,奖义夫可以劝节妇,最终树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倾斜性报偿关系,进而达到儒家理想主义的家庭模式。与夫妇报偿的不平等相对照的是守义荣誉和守节义务的差异。由于义夫的实质是排他性的贞洁关系,男性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3.
最迟到元代末年,义夫旌表已经开始用于指代丧妻不娶的男性。今可考证的此类义夫旌表事例始见于明初。明代义夫旌表制度尚不完善,旌表具有随机性。清代道光《礼部则例》首次明确义夫旌格,但明清民间对义夫的理解一直很宽泛。清代义夫旌表比明代更趋于严格和成熟,而旌表对象则以士绅为主。  相似文献   
4.
义夫作为王朝制度下的常规旌表名目之一,其涵盖的旌表对象在历代并不一致。按时代顺序,义夫之义经历了从非血缘之义、血缘之义、到夫妻之义的变迁。这一变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社会尚义心理的走向:亲缘范围愈窄,义缘范围愈广,最终以丧妻不娶为义行的观念体现出以核心小家庭为本位的世俗情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