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康熙朝清廷与占据台湾的郑氏政权有过多次谈判,郑经在谈判中声称台湾“非中国版图”,始终坚持“效朝鲜例”,其目的是要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郑经的观点与台湾的历史毫不相符,也是对其郑氏祖先开发并收复台湾历史的否定,当然不能为清廷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1894年,清政府于甲午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台湾人民“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法战争中威震中外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又一次站到反侵略斗争的前线,坐镇台南,领导台湾人民进行了五个月艰苦卓绝的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守土抗战于前,弃台内逃于后,使得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存在不少分歧。促成刘永福守土抗战和后来弃台内逃的因素十分复杂。本文拟对刘永福在反割台斗争中的矛盾表现作一探讨,以便对其历史功过作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毛泽东外交思想中,蕴含着挑战心理、自强意识和制衡情结,这三种心理机制综合成了毛泽东一贯的外交风范,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不在任何外来压力面前屈服,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本文把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置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背景下考察,进而从文化心理角度探析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揭示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地缘政治以及毛泽东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如此的研究视角,或许能使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具纵深感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的乡村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新村计划书”到他晚年提出的“农业学大寨”号召,标示出毛泽东乡村理想的建构及其实践的历史演进轨迹。人民公社制度及“大寨典型”是毛泽东乡村理想的具体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计划体制下的自然经济和行政作用下的“共同富裕”,其本质是“穷过渡”的共同贫困。毛泽东的农民情结及中国古代大同理想是他建构乡村理想的内在文化基因。纵然这是一次不成功的社会“大试验”,但他对农民的情感及对农村的深切关注始终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现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估,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陈如教授的新著《让高尚成为自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研究》对此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研究,在众多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出版物中令人耳目一新。是国内外首部以实证研究方法系统考察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专著。该书立意的基础是,“我们希望人们有道德吗?让他们从爱国做起。”借用哲…  相似文献   
6.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青运动是2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因此,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7.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思想。在他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求同存异”作为一种策略,屡试不爽。他将这一外交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无不令外交对手折服。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是诸种外交机制的综合效应,它容括丁建设性思维、变通机制、共鸣效应和人格力量等项因素。诸种机制互映互补、形成特有的魅力。在当今努力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多极世界中,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依然闪耀着异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