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发达国家的精神康复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将就业视为最佳的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因此,十分重视精神康复者的职业康复,在实务中发展出了多种职业康复模式,其中庇护工场、过渡性就业、支持性就业是发达国家中普遍流行的三大模式。三大模式各有长短,能够满足不同病程的精神康复者的不同就业需求。我国虽然还鲜有为精神康复者量身定做的职业康复实务,但我国有面向包含精神康复者在内的广大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主要有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自主就业三大类,是促进精神康复者就业的重要资源。转变我国传统的“先培训再就业”的职业康复观念,相信精神康复者可以在就业中得到康复,在社区中广泛兴办各类精神康复服务,将发达国家的三大职业康复模式与我国的三类扶持就业模式相融合,有利于建构一个能够为社会功能起伏不定的精神康复者提供连续的就业支持的职业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2.
香港安老服务溯源香港安老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便有数间宗教团体开办的托老所(即现实的安老院),以慈善形式提供有限度的服务。到60年代末,为回应居民小区的需要,各志愿机构(即现在的NGO)纷纷引入外国新的服务模式,如社康护理、家务助理及老人宿舍等。当时政府的理念是:照顾长者是家庭的责任,政府只为无依无靠的老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  相似文献   
3.
香港安老服务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便有数间宗教团体开办的托老所(即现实的安老院),以慈善形式提供有限度的服务。到60年代末,为回应居民小区的需要,各志愿机构(即现在的NGO)纷纷引入外国新的服务模式,如社康护理、家务助理及老人宿舍等。当时政府的理念是:照顾长者是家庭的责任,政府只为无依无靠的老人提供经济上的援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