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郝长墀 《社会科学》2022,(2):129-138
自启蒙时代以来,权威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淡薄了。在自然主义的理论中,权威被看作是某种衍生性的东西或某种要消失的东西。在笛卡尔和帕斯卡的哲学中,权威与意志概念之间有着本质关系,他们揭示了权威在本源性上具有神圣的特征。在克尔凯郭尔和《圣经》的文本中,真正的权威是神圣权威,其根本特征是完全抛弃权力和武力,因此具有柔弱性。个体应该在处理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关系中成为自己,同时也使神圣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使世俗权威回到自己的相对地位。  相似文献   
2.
信仰危机与儒家理想——欲望、理想、信仰的现象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讨论信仰危机与儒家道德理想来探讨欲望、理想、信仰三者的意义和关系。在反映论的知识理论里,只有当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相符合相一致时,知识才具有真理性。而欲望、理想、信仰则相反:三者的共同点是,正因为它们所意向的对象不能够满足它们的直觉它们才有存在的权利。差异、变化、不确定是欲望、理想、信仰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4.
超越意向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使得西方哲学彻底走出了自然主义的迷雾,确立了哲学不同于实证科学(positive science)的领域:作为现象学的哲学,它既不是科学之王,也不隶属于科学,它在科学之外,或者说,它有一个更广更根本的区域,一个绝对的领域——意识领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关联关系,在其中,主体被给予或接受"对象"。但是,与这个主题具有辩证的张力的是逆意向性观念,即意义赋予的意向性之箭走向自我,而不是从自我中流溢出来。这个主题是由萨特、莱维纳斯等人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显现—显现者"结构的现象在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对象"的意向性关系,而意向性关系是以先验自我为前提的。逆意向性则以显现者的自我为中心,更加符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