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实现安徽省经济更大的发展,必须把加强基础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发展地基础打好、打坚实。怎样把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打好、打坚实?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2.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态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人们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干过许多忽视、甚至违反生态平衡的  相似文献   
3.
皖春同志在探讨识发展过程的时候,继“经过左右偏离达到正确”这个提法之后,又提出了“正确——错误——正确”这个公式。他把这个公式说成是认识发展的—般规律、普遍规律。这个公式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错误“是两个正确之间的一个必经的中间阶段,是达到下一个正确的必由之路”;他并且在结束语中说,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经典著作中早就解决了”。皖春同志还说,否认了这个公式就是否认了正确与错误的辩证法,就是否认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就是违反了辩证法,就是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资产阶级的各种反动哲学思潮中,庸俗进化论可算是最反动的一种。它完全是适应资产阶级的反革命需要而产生,并且是最直接地为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政策服务的。它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工人运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有必要在哲学战线上批判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一、庸俗进化论的产生和阶级实质庸俗进化论是把发展归结为单纯的量的渐进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这种观点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是早就有了的。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茲在《人类理智新论》的序言中说过:“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下造成的,这是我的一条最大的准则,并且是完全证实了的准则: ‘自然界从来不飞跃’”。他提出了所谓发展的“连续律”,说什么发展只能是连续性,没有连续性的中断。这个说法,算是以往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关于事物根本道理的学问,古称智慧之学。大凡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乃至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莫不重视哲学的学习、研究,并都有其独到的哲学见解以为其行动的向导。在近、现代,毛泽东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典型。毛泽东同志生长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早在少年时代就读于湘乡东  相似文献   
6.
跨进九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年初的南巡重要谈话为指导,再经过一九九二年十月举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推动,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扩大、现代化建设正在以新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正在以新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实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就必须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学说的遭遇时说过:“马克思的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各被压迫阶级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的遭遇一样。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企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象,卽所谓把他们偶象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灭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列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次新的重大技术革命技术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谋取和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的一种手段。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技术创造了物质财富;技术的发展程度产生了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技术革命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9.
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怎样理解这一范畴,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关于经济基础的含义,我国理论界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只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应包括生产力在内。争论的双方都有一些经典著作的引文和某些事实作为根据,以致长期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治淮咨议     
<正> 淮河今年大水,洪水高峰水位相当于1954年。沿淮两岸受灾严重,安徽受淹面积最大,淹的时间最长,损失最惨,给艰难发展的安徽经济又伤了一次元气。这就突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必须根治淮河。一、根治淮河关系到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安徽建设事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