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形声字"豫"从"象"得义,说明豫地有象;"个"本为名词,指竹竿,后语法化为一般量词,说明中原地区曾盛产竹子;"贝"族字多于钱财相关,反映了贝曾是古代的实物货币,贝的大量而广泛使用说明此地曾产贝类."象"、"竹"与"贝"均为亚热带或水族物产,现在在中原地区已消失或很少见,说明古中原气候跟现在比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语"望梅止渴"也能说明类似问题.考古学及地理学的成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测试作为推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了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普及,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文章针对应试者在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阐述了测试员应在读音规范、方音辩正、语流音变、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加强辅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郭爱涛 《学术论坛》2012,35(4):107-111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期吴敬梓创作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语言的特点,也带有所创作地域的方言色彩。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并选取《儒林外史》中的特指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脉。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成就比较高.它不仅反映了所处时代语言的特点,也带有所创作地域的方言色彩;其语言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是非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脉.  相似文献   
5.
研究语言的目的是揭示语言规律,语言规律既可以从共时系统内部来研究,也可以从历时系统之间的演变来研究.但历时语言研究也存在着语言材料方面的诸多困难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时语言学引入了类型学方法加以弥补.汉语史研究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它的最终研究目的是通过汉语的发展演变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引入类型学的视野,有助于汉语史研究更早为人类语言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7.
郭爱涛 《学术论坛》2013,36(1):191-196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与所创作地域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地、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叶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